5年前,我制作《读者》纪念封
5年前,我制作《读者》纪念封我是个集邮爱好者,喜欢制作邮品,和邮局的工作人员都是老相识。5年前的一天,我到邮局去,她们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董老师,又制作纪念封了?”我拿出一枚有奖明信片说:“我中了个三等奖,来兑奖的。”她们拿过去一看,“哟,是《读者》寄来的,你好幸运啊!”《读者》不仅给了我幸运和新年的祝福,还给了我很多很多。我跟《读者》结下不解之缘还...
5年前,我制作《读者》纪念封我是个集邮爱好者,喜欢制作邮品,和邮局的工作人员都是老相识。5年前的一天,我到邮局去,她们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董老师,又制作纪念封了?”我拿出一枚有奖明信片说:“我中了个三等奖,来兑奖的。”她们拿过去一看,“哟,是《读者》寄来的,你好幸运啊!”《读者》不仅给了我幸运和新年的祝福,还给了我很多很多。我跟《读者》结下不解之缘还...
纪念背后是被拯救的灵魂林竹萧萧海姆立克医生学医的时候,我最讨厌的一件事就是背人名。有无数人名需要记忆,当时的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要用人名来命名这些技术、方法,而且不仅上课的时候老师这么教,考试的时候也这么考,有时选择题的4个选项就是4个外国人名,简直有种考西洋百家姓的错觉。更奇怪的是,临床上也这么用:手术台上大夫们叫着用某某钳、某某夹,下了...
最好的纪念张嘉与真真相遇的时候,纪慈恩21岁,真真9岁。真真患有法洛四联症,一种很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档案显示,她在出生当天就被亲生父母遗弃,此后一直生活在福利院。当时,纪慈恩是儿童福利院的志愿者,她说,与真真认识的第一年里,真真从不和她讲话,连招呼都没有打过。“后来她告诉我,她在寻找妈妈。8岁之前,她的人生是从一个福利院到另一个福利院,或者从福利...
消失的纪念徐百柯1958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这样开头:不知为什么,世上最可怕的竟是布热津卡那明媚的阳光。这篇报道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记者写道:“现在,关于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仅仅由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我才想写一些有关集中营的事,这种冲动源自一些复杂的感情——到集中营参观后,如果对那里的情况不置一言、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