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的爱与死
罗兰·巴特的爱与死思郁1980年2月25日,罗兰·巴特刚参加完一场“大人物”的聚会,聚会的组织者是后来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中午用餐后,巴特步行返回法兰西学院。他正想穿越斑马线时,被一辆疾驰而来的小卡车撞倒在地。随后到达现场的救护人员没有在这位伤者身上发现任何证件,只找到学院的工作卡。警察随后到学院询问时,有人通知了米歇尔·福柯,福...
罗兰·巴特的爱与死思郁1980年2月25日,罗兰·巴特刚参加完一场“大人物”的聚会,聚会的组织者是后来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中午用餐后,巴特步行返回法兰西学院。他正想穿越斑马线时,被一辆疾驰而来的小卡车撞倒在地。随后到达现场的救护人员没有在这位伤者身上发现任何证件,只找到学院的工作卡。警察随后到学院询问时,有人通知了米歇尔·福柯,福...
“爱”的重要性〔英〕阿兰·德波顿人为什么要追求显赫的身份?对此问题的回答几成共识。简言之,无非是祈财、求名和扩大影响。然而,有一个字眼却能更准确地表述我们心中的渴慕,那就是“爱”。一旦衣食无忧,累积的财物、掌控的权力就不再是我们在社会等级中追求成功的关键要素,我们开始在意显赫的身份为我们赢得的“爱”。金钱、名声和影响只能被视为“爱...
你的生活风格决定你的困境〔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我总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他对世人展现自己生存模式、能力和独特风格的表演。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始终来自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请勿对此论点感到讶异,因为我们的感官所感受到的,只是我们主观的错觉,本来就不是客观的真相。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也不过是外在世界投射在我们内心的主观映像。...
惊奇元素李南南在好莱坞的剧本评估里,一直有一个首要考虑项,叫作“惊奇元素”。也就是说,你的剧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一个让人感觉惊奇的元素。假如这个惊奇元素成立,你的剧本就能进入下一步;不成立,则不能立项。几乎所有的好故事,都能找到这样的惊奇元素。比如,一个男人含冤入狱,在牢里十多年,用一把小鹤嘴锤,挖出了一条通道,最终逃出生天。没错,这是电影《...
危险的游戏江恒20世纪50年代,设计了现代计算机雏形的英国数学家图灵,曾提出疑问:机器能否像人类一样思考?如今随着AI聊天机器人ChatGPT爆火,人们开始好奇这种假设是否已经成真。图灵的疑问不是没有道理,从古希腊铁匠之神赫菲斯托斯拥有赋予金属物品生命的能力,到19世纪诗人雪莱创作出由人工拼凑而成的科学怪人,机器能否变得像人一样,能思考、有智慧,始终在...
会来吴丽华“喂——你会不会来呀?”小伙伴们踮起脚尖,双手拢成喇叭状,向对面的身影喊道。大声叫喊“会来——”的还是这群人,嘻嘻哈哈,拖着嗓音怪叫着。会来扭转身体,并不恼,还傻愣着对大伙笑。大家越是叫得欢,他越是笑,脸都红了。他也想加入他们的游戏,却只能发出“啊——啊——”的声音。他害羞地垂下了头。那双肥大的球鞋蹭倒一片又一片小草,他看着浓绿的...
美国影片和法国影片谢强法国人最不愿意做奴隶,抽象的奴隶,比如金钱的奴隶、时间的奴隶、家庭的奴隶,还有爱情的奴隶。爱得太深,必然有一方会沦为奴隶;沦为奴隶的一方,必然要寻找自由,爱情和家庭可能随之化为乌有。现在,许多电影的主题不是讲爱什么,而是探讨如何爱、怎么爱。美国电影着重于爱谁、爱什么,所以需要大量的英雄和美女;法国电影着重于如何爱、怎么...
不速之客〔美〕雷·布拉德伯里这个清晨注定有些特别,七点钟,索尔从床上爬起来。他又高又干瘪,被病痛折磨得骨瘦如柴。X星上的清晨静悄悄的,周围没有一丝风。太阳挂在空荡荡的天空中,明亮而冷漠。他坐在那儿,想着遥不可及的地球,感到自己是那么想回家。日光一点一点移动,他尝试了各种办法,假装自己身在纽约城。有那么一两个瞬间,他调整坐姿,感觉到熟悉的气息...
传达坏消息的人〔英〕凯瑟琳·曼尼克斯在几个月前的某一天,我不得不向一位老者告知他妻子艾琳去世的消息。艾琳走得很突然,心搏骤停小组来到现场,有人给她丈夫打电话,要他尽快赶来。按照惯例,我没有告诉他更多的细节。我发现他站在艾琳的病房外,看着门口陌生的屏风和写着“闲人勿进,有事请找护理人员”字样的标志。那时,心搏骤停小组已经走了,护士在忙着整...
文学课的请假条王春鸣做老师之前我就看过一张请假条,是上海博物馆珍藏的王羲之《上虞帖》摹本,这名字不如另一个名字《夜来腹痛帖》直白。“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王羲之回信给朋友,说自己忽然肚子疼,不能和他见面,太遗憾了。然后聊了...
心有定力凸凹人们评价一个人,往往看他本身之外的东西。如蒙田所说,人们买剑,往往不看剑锋是否锐利,而看剑鞘是否华丽。这个“剑鞘”之于人,即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衣冠的明暗、交游的广狭。别人的评论,都是建立在他们自己的价值取向上的,实在不足为据。如果别人的一番评论就改变了你的价值取向,只能说明你从来就没有确立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所以,不要...
无接触时代的“皮肤饥饿”〔德〕伊丽莎白·冯·塔登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身体接触总体是呈下降趋势的,对此,人类学家妮娜·G.雅布隆斯基感到担忧。她认为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空间距离的增大、对高移动性的追求以及交流方式对技术手段的依赖。她并不是唯一有此担忧的人。近几年来,不管是哪个政治阵营的媒体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德国《日报》依据最近几年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