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读者》

在和女儿逛文具店时,不经意间瞥见了《读者》杂志。那熟悉的封面,瞬间勾起了往昔的阅读记忆。曾经,在初入职场的岁月中,《读者》是我生活中的精神伙伴。后来,在组织读书会时,我也多次将活动地点选在读者书店。这份缘分,早已深深烙印在心底。只是随着时光流逝,许久未曾翻阅,好奇如今的它又藏着怎样的精彩,便将其买下。

翻开这本杂志,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扑面而来。此次阅读,与以往带着“有用”目的读书截然不同,纯粹是出于对这份熟悉之感的好奇与怀念。然而,正是这种不带功利性的阅读,给我内心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触动。

《读者》汇聚了众多来自不同刊物和书上的精华文章与摄影作品,每一篇都值得细细品味。在地铁上阅读《斩生活记》时,我几乎感动到落泪。作者用质朴的文字记录下与外婆相处的日常点滴,字里行间满是对外婆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而浓烈,极具感染力,让人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些温暖又珍贵的生活片段。

杂志中关于导演饺子的人物传记同样精彩,作者的感悟,视角独特,引人深思。《读者》所选文章的文字并不华丽,也没有刻意输出所谓“干货”,它胜在真实。那些记录生活点滴的文字,饱含情感,总能在不经意间叩击内心深处,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作为一本文摘类杂志,《读者》从多元视角分享观点与看法。泰国作家派通·谭亚撰写的《脸谱》令人眼前一亮,文章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戴着“规范面具”与人交流的现象,同时表达了对找回纯真自我的渴望,引发了我对人际交往与自我认知的思考。罗伯·沃克的《观察的艺术》,则深入探讨了“看”与“看见”、“听”与“听见”的区别,让我意识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用心观察、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堪称一场心灵的洗涤。

而《“人文思想的黄昏”正在到来吗》一文,围绕AI对人文领域的影响展开讨论,提到ChatGPT和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与人类创造性的本质差异,也促使我思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守护和发挥人类的创造力,构建独特的人文世界。

这次重拾《读者》的阅读经历,让我重新审视阅读的意义。阅读,并非仅仅是为了获取对生活、工作“有用”的知识,那些能触动内心、引发情感共鸣、带来心流体验的文字,即便看似“无用”,也能滋养心灵,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依然保有感知美好的能力。接下来,我将继续沉浸在《读者》的世界中,期待更多的文字触动与思想碰撞,也希望这份美好的阅读体验,能一直延续下去。

(肖 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