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踩着高跷的孩子从身边跑过,操场上有骑着独轮车的孩子……这里不是游乐场,而是一所小学。
贵州省黄平县新州镇第二小学(以下简称“新州二小”)校区面积不算大,空间几乎被利用到极致。篮球场上围了26个篮球架,高低不一,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都能玩;篮球场中间的空地上铺着羽毛球场地垫;篮球场外的水泥地上,刷了几块颜色鲜艳的格子,给学生们玩跳房子。
只有上课期间,校园才会陷入短暂的安静。下课铃响起,广播催促道:“下课了,同学们请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向远处望望,放松一下眼睛。”
全校2000多名学生,只有10多人戴眼镜,全校的超重学生也只有10多名。新州二小连续9年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中排名前列,最近两年位居第一。
校长杨昌盛在这里工作了13年,他说:“我只是想让学生们喜欢上学。”
一个爱玩的校长
一个足球重重地砸在杨昌盛的胳膊上,他没有中断和旁人的谈话,他习惯了。
这里没有小学校园里常见的“禁止追逐打闹”“请保持安静”的标牌。杨昌盛笑了笑:“禁止追逐打闹不符合小孩的天性。”
成为校长后,杨昌盛更多关注的是孩子们喜欢什么。
看到学生拿粉笔在地上画格子玩跳房子,杨昌盛便让美术老师用油漆在操场地面上刷上彩色格子。
看到学生爱唱歌,他找人在一块空地上搭建“阳光大舞台”。中午,学生可以来点歌。舞台旁还放了两摞凳子,供观众取用。
有段时间,用烟盒折的“烟卡”风靡校园,杨昌盛让学生改用废旧作业纸折卡,以年级为单位举办比赛。没过多久,这种卡就销声匿迹了。
“孩子就是这样,你越不让他做什么,他就越好奇。你越让他做什么,他就越不做。”杨昌盛笑了。
一所变得好玩的学校
每逢一年级新生入学,就有孩子在校门口哭着不肯进学校。杨昌盛记得,最多的一次,有21个孩子待在校门口不肯进来,“大部分孩子都说学校不好玩”。
他要想办法把学校变得好玩。新州二小的游乐设施越来越多:二楼护栏被锯开个口子,两侧各装了一个滑梯;从二楼吊下两张攀爬网,学生们荡秋千、爬网子;一楼的一整面墙被做成攀岩墙,下面铺了保护垫。
学校经费有限,为了省钱,教师、家长自己动手:学生家长从乡下拉来木头,刷上彩色颜料,在校园的一个角落搭了平衡木;又将木头和轮胎组合起来,做了一个轮胎攀爬架;老师画图设计出吊环、三人制足球框的位置。
说到这里,杨昌盛自豪地说:“从前年开始,就没有学生不愿意进校园了。”
学生没那么喜欢,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杨昌盛就想办法让学生喜欢:学生不喜欢学英语、背单词,学校就开展“英语周”活动,让孩子们比赛,“你追我赶的,就有兴趣了”;不喜欢跑步,那就举行“滑梯接力赛”;不喜欢干家务,就举办生活技能大赛、烹饪大赛等劳动比赛……
放学后及周末,学生可以带家长一起进校园。直到晚上8点多,还有孩子在操场上玩,老师不得不一再催促他们回家。
把学生“逼”出教室
为了让学生走出教室,杨昌盛想了个“损招”:每个教室都装有扩音器,一下课就大声放音乐,老师讲不了课,学生做不了题,不得不走出教室。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杨昌盛曾到村小当教师,村小原本不做广播体操,他去以后带着全校学生一起做操。后来他调到一所中学当英语教师,又带着全校学生跑步。当时的同事评价他:“这个人有点冲(当地方言,意思是特立独行)!”
到新州二小,新任校长杨昌盛烧的第一把“火”,是让教师、学生动起来:每天早上7点半跑早操。这个决定引来不少反对声:老师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上好课,为什么要这么早来学校跑步?
临近退休的老教师通常上道德与法治、科学之类的课程,杨昌盛鼓励他们去上体育课。他说:“你们多锻炼,对身体好。”
杨昌盛自己也不再上英语课,改上体育课,他的体育课成为全县、全州的示范课。新州二小的年轻教师甚至以为他是学体育出身的。
新州二小主办了全镇的篮球赛、足球赛,又组织学校的男足队、女足队,去参加全州的足球比赛。
杨昌盛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参与运动的人员范围扩大。全校运动会上,跳大绳、接力赛,每个孩子都要上场。学校不仅有学生运动会,也举办了家长、教师运动会。全校的班主任接受培训,成为体育老师的“后备军”。学校除了春季篮球赛、秋季足球赛、冬季运动会,杨昌盛正考虑在夏季举办气排球比赛——普通排球太硬了,会打得孩子们手腕疼,所以改成气排球。
体育给孩子的影响不只在运动场上,参赛的经历给了孩子“健康的身心、强大的抗挫折能力”。球队的替补队员上不了场,坦然地说:“我帮他们拿衣服也行啊。”

杨昌盛很少主动谈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他说:“上小学时不需要追求成绩,考到80分就可以了。”相比于成绩,他认为孩子们的“后劲”更重要。
但恰恰因为教学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平均分比全县排名第二的学校高出十几分,杨昌盛不必再背负“不务正业”的批评,新州二小成了全县乃至全州学习的榜样。
“新州二小玩出了成绩,玩出了身心健康。”黄平县教育局副局长龙晓明和校长们开会时常常鼓励各校要多开展体育运动。他说:“杨校长树立了一个榜样,否则我们在会上不论怎么要求都是非常苍白的。”
学会生活
因为体育项目、游戏项目多,新州二小的校园环境很难用整洁来形容。
足球场上堆着几百个轮胎,这是老师、家长和汽修店捐的。一开始只放了几个,不够学生玩,一直增加到现在的四五百个。
课间操看起来也是乱糟糟的。课间操原本是广播体操和民族舞,杨昌盛全改了。他让学生自己选出喜欢的音乐,找人剪辑好。上午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从教室里拥出来。
每个年级都在操场上有一块专属空地,学生们练完拳后,兔子舞的欢快音乐响起,队形分布变了:有的年级拍篮球,有的年级跳板凳舞,有的年级跑操,跑操的队伍中间还混着几个骑独轮车的孩子。
篮球场的角落放着竹竿,经过日晒雨淋已经褪色,竹竿撞击的清脆节奏响起——五年级的学生跳起了竹竿舞。
大喇叭里响起哨子声,队形分布又变了,全部学生集合到篮球场,背诵完《三字经》,齐声高喊“我运动,我快乐”。
杨昌盛对“让学生喜欢学校”这个目标有更具体的描述:“希望未来让学校集学习、休闲、生活于一体。”
他发现,有的孩子分不清水稻和野草,“问学生鸡蛋是从哪里来的,有学生说是从冰箱来的”。
在学校里,杨昌盛想方设法地打破家长给孩子套的“保护罩”。
新州二小的烹饪大赛始于2013年,孩子们系着围裙、戴着高高的厨师帽,自己做水果拼盘。
前几年,学校里新建了“阳光厨房”,学生自己炒菜自己吃。“我跟家长说,你们把孩子交到我这里6年,毕业时起码让他们会炒12个菜。”杨昌盛哈哈一笑,皱纹更深了。
新州二小还有个“开心农场”,老师们把20亩的土地分给每个班级。2024年,学生们种的花生、萝卜收获了,有些煮熟了在班里吃,有些拿到县城广场上义卖,卖的钱充当班费。
对“生活氛围”的重视,来自杨昌盛作为教育者的危机感。
有次学校放假前,杨昌盛看到一位老师买了一些干脆面,他很纳闷儿:“你爱吃这个吗?”老师坦言:“我不会做饭,就吃这个。”有的老教师一到饭点就急着赶回家,要给下班到家的儿女做饭。
“我听了这些,真的着急。”杨昌盛说,“我们教了这么多孩子,发现归根结底还是要教父母该怎么做。”
杨昌盛很少谈及“升学”“成绩”,他更常用的词是“喜欢”“兴趣”“高兴”。“我经常跟家长讲,孩子到我们这里,未来不一定‘成才’,但一定‘成人’,成为社会的好公民。”杨昌盛说。
(心香一瓣摘自微信公众号“冰点周刊”,本刊节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