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成功的样本
有一位来自河南的患者,病情确诊为乙肝肝硬化转为肝癌。他来找我看病的时候非常年轻,只有35岁。他最后一次来找我时,癌细胞已经骨转移了,出现了全身疼痛的症状。
他问我:“我的疼痛有没有办法治疗?”
“有办法,可以治疗。”
“那我的病能治好吗?”
“病不一定能治好,但是疼痛肯定能止住。”
“为什么我到了公立大医院,医生都说这病治不好,可私立医院的医生都说能治好?”
“哪个医院的医生表示能治好?”
“××医院。”
“治好的话,大约需要花多少钱?”
“要花30万元。”
“你感觉他们能治好吗?”
“我并不知道,所以才来咨询您。”
我问了这位病人的病史。他27岁结婚,找我看病那一年35岁。婚后这8年,是他与病痛抗争的8年。
“你得这病七八年了,也应该对它有充分的了解。你觉得现在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我现在已经麻木了。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民办学校的老师,收入不高,但是生活比较稳定。25岁的时候,我患上了乙肝,当时病情还比较轻。27岁那年,我结婚了。结婚之后,乙肝演变成了肝硬化。如今我的孩子已经六七岁了,爱人嫁给我之后一直在东奔西跑地陪我看病。在孩子的印象中,我从他出生后就是个病人。即使结果是这样糟糕,我依然是全家的希望,是我父母的希望,是我孩子的希望,是我爱人的希望。可是这种希望太沉重了,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只好跟他们配合,他们需要我怎样,我就怎样。”
“关于你的病,你自己肯定已经查了很多资料,你觉得能治好吗?”
“治不好。”
“总有一天你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你反感我这样说吗?”
“不反感,这个问题我都想了千遍万遍了。”
“现在家庭经济状况怎么样?”
“特别不好。我结婚的时候,家里还时不时添点东西,之后除添了个孩子,其他什么都没添置过。新衣服也没买过。我结婚时,父母已经退休5年了。现在为了给我治病,他们又去各种辅导班教课,继续工作。我看病这8年已经欠了20多万元的债,能借钱的亲戚都借遍了。”
“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你又借到了30万元,而后把这些钱送到了说你的病能治好的那家医院。你活了几年以后发现病还是治不好,最终离开了人世。当你可以俯瞰人间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父母80多岁了还在教学,你的孩子因为你身上还背着债,你的债需要他来偿还,这导致他无法上好的学校。他除了读书,还要勤工俭学。你的爱人在你去世之后,不仅要带孩子,还要还你之前欠下的账,从来没有舒服地过一天好日子,整日忙于工作。如果是这样,你是什么感受?”
他突然崩溃了。他太矛盾了,才35岁的年纪,对人生肯定会充满不舍。我遇到的青壮年患者往往都是这样,他们已经为整个家庭丢失了自己。但是往回看会发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希望,对家人来说反而可能是一种折磨,是一种巨大的负担。
“如果你花30万元把病治好了,你希望自己怎么生活?”
“好好报答我的父母,努力工作,好好培养我的孩子,给爱人买几件漂亮衣服。”
我知道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但是我要让他说出来,说出来家人听后内心会温暖一些。
“如果我把你的疼痛祛除了,让你余下的时光相对安静,虽然这段时间不会太长,你也不一定能挣钱养家,你想做什么?”
“我希望陪孩子做作业;告诉父母别那么辛苦了,就在我家隔壁的幼儿园工作;希望爱人的工作、生活能平静下来,不用天天陪我看病。我想让全家人在一起。”
“你这个要求一点都不高,马上就可以实现。”
我跟他聊完之后他就想明白了。第二天,他带着姐姐、侄子和爱人过来跟我告别:“谢谢您,这趟北京我没白来。”
一个失败的案例
我曾经治疗的一位患者,是福建某地的一位法官,46岁。这位患者出现疼痛症状后会影响病房里其他病人的休息。他经常埋怨医生和护士无法缓解他的痛苦,与谁的关系都不融洽。这位患者住院后,大把的钱都花在了用药上。他的爱人一直陪着他,在医院里吃住,晚上就在楼道里睡觉,舍不得住宾馆。
有一次我与他爱人聊天:“你真是挺辛苦的,陪疗挺不容易的。”
他的爱人流着泪说:“全家为了他,能卖的都卖了,房子也卖了。儿子还有一年大学毕业,为了他已经休学了。他哥哥原来是个小老板,为了给他治病,把厂子和家里的商店都关了,筹了50万元。但他还是那么自私。”这位患者始终觉得亲人都得为他的病服务。后来,我找了一个机会,与病人谈了一次心。
“你希望把自己的病治疗到什么程度?”
“治好啊!”
“经过长时间与医院打交道,你应该知道自己的情况。如果无法治好,你希望治疗到什么地步?”
“起码我要活到我儿子结婚。”
“家里去年一年为你的病花了多少钱?”
“80万元,都花到你们医院了。”
“到你儿子结婚还有几年?”
“我儿子还有一年大学毕业,到他结婚起码得5年。”
“按这样算的话,5年需要花400万元。拿出这笔钱对你来说压力大吗?”
“那我就不管了,我生病以后没法挣钱了,他们得帮我想办法。”
到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儿子已经因他而休学了。
“假如说你的儿子为了给你治病,已经不上学了,在打工。你会怎么想?”
“不怎么想,他就应该好好上学。”
后来,我实在没办法,就把他儿子已经休学的事情告诉了他。他听了之后特别生气,打电话骂儿子:“你为什么休学?你知不知道我想多活几天就为了看你大学毕业,盼着你结婚娶媳妇……”
这是一个完完全全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家庭利益之上的例子。最后这位患者去世的时候,身边的亲人都没有得到安抚。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们的工作重点已不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家属。把家属的心理安抚好,告诉他们如何妥协、接纳才是最重要的。在不会有良性结果出现的时候,开导他们把自己的事处理好,我觉得也是一种抚慰。
(小 南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见证生命,见证爱》一书,小 艺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