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句诗,让我想起去年春天在公园里,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教授蹲在草丛里观察一丛小小蒲公英的场景。
即便经历世事沉浮,阅遍人间沧桑,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依然能够生出喜爱和感动之情。“乾坤”与“草木”,这是宏观与微观的对比。“大”与“青”,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是感性的。那识得天地辽阔的宏大境界中,竟仍蕴含着对微末草木的眷眷之情。此情此感,是真正的大境界所自然流淌的一种深沉而辽阔的仁爱之情。
什么是“识乾坤大”的境界?昔人曾言,“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人要如登山一般,用脚踏实地的步履丈量山河,以深邃的思考穿透层层迷雾,方能真正抵达顶峰,俯仰天地之大。识得天地乾坤之浩瀚,乃是眼界层层打开后生命格局的渐次辽阔。
然而最可贵的,是那识尽乾坤之后仍存的怜草木之心。这柔情不是未经世事的懵懂天真,亦非居高临下施舍的慈悲,而是阅遍人间沧桑后,发自灵魂深处地对一切生命的平等尊重。这是一种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境界。当人真能识透宇宙的宏伟秩序与无边辽阔,反而越发明了每一个微小存在的珍贵与必然。于是,对草木的怜惜,便升华为对天地间一切生灵的珍视与护佑。细思之下,“识乾坤”与“怜草木”的融合,正是人心所能达到的至为高远而又平实的境界。在俯仰宇宙、洞明万物之后,心灵却不被苍茫浩荡所慑,反如月光倾泻,温润无声地照拂着大地上每一处卑微的角落。
识得天地之大,愈应珍惜足下之青。在真正悟透宇宙宏阔的无限之后,我们俯首所见的草木青青,便不只是绿意,而成了对生命本身虔诚的凝视与守护。宇宙间最可贵的柔情,正是那穿越了无垠星河之后,仍能为一株新芽俯下的身影——那俯身里,背负着对整个乾坤的仁心。唯愿识尽天高地迥,仍觉草木皆有光辉。
(白玉兰摘自微信公众号“文化学者黎荔”,本刊节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