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令人忧伤的

福楼拜说,一生读透五六本书便能成为专家。一个人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如果你不乐于阅读经典,而喜欢随意逮着什么就读以打发时间,那几乎算是你的生活方式,别人是没有资格让你改变的。

“我亦艰难多病日,那堪重听八云筝。”苏曼殊是因为有病在身,怕听筝。音乐是直接撩拨心弦的,比任何艺术更难抵挡。

名曲《4分33秒》的创作者约翰·凯奇离婚后,认识了来自印度的姑娘吉塔。她告诉凯奇,曾经有一位老师告诉她,音乐应该让思想冷静和安宁,只有这样,才能感知神的影响。凯奇对此很是赞成,并且,也一直持这种观点进行创作。凯奇在印度哲学和美学当中找到了自己创作迷茫时的那盏指明灯。他也研究《易经》,经常有感而发,进行即兴音乐创作。这类音乐使人头脑清醒,宁静中带点忧伤。我一直非常喜欢忧伤这种氛围,它不剧烈,不至于搅得你心绪不宁,但有一种很深的吸引力,将你引向一个清静的地方,让你思考。

美是令人忧伤的。音乐之美,风景之美,甚至一个女人之美,都是带着某种忧伤的。这种忧伤不是因为具体发生了什么,甚至跟个人无关,而是这个空间里充满了别人的命运,是一片更广阔、更深刻的天地。

现代艺术家认为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应该被抹平,我想说读书和生活的樊篱也应该被彻底拆掉。阅读并不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你不要想着读一本书是一件大事,好像需要沐浴熏香之后才能开始,其实阅读就应该像吃饭喝茶一样,成为你每日所行之事。

“个体的美学经验愈丰富,他的趣味愈坚定,他的道德选择就愈准确。”这段话出自1987年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布罗茨基坚信,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一个阅读诗歌的人比不阅读诗歌的人离幸福更近。

读《持灯的使者》,其讲的是一些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故事。都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情,读起来还令人血液发热。其中有个作者写道,某天晚上停电了,蜡烛也没了,只好点起煤油灯,就着煤油灯读食指的诗歌。第二天早上醒来,脸上全是煤烟和泪痕。这一画面长久地停留在我的脑海里。这就是阅读带来的幸福感,同样也充满忧伤。

每个人都应该时刻培养自己的偏见,这是作家毛姆说的。我想这个偏见就是自我,就是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不用害怕自己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岂 复摘自《散文诗》2025年5月下,本刊节选,〔丹麦〕卡尔·维尔赫姆·霍尔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