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1

2025年5月,英国创业公司Builder.ai宣布启动破产程序。破产本身不算新鲜事,但这家公司的经历相当离奇。简单地说,这是一个骗过了微软、软银、卡塔尔投资局等一众大企业、大机构的草台班子。

草台班子到什么程度?他们对外宣传的主业是用AI(人工智能)写代码,但实际上,这家公司根本没有这项技术,所有产出的代码都是聘请程序员人工写的。只有人工,没有智能。

更奇葩的是,整场骗局持续了8年。2023年,这家公司的估值超过15亿美元。

那么,为什么一众“老江湖”会被一个草台班子耍了呢?核心原因在于,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太能忽悠了。Builder.ai的创始人是个印裔英国人,叫萨钦·德夫·杜加尔,号称“超级神童”,17岁开发了全球首个自动货币套利系统,21岁创办了自己的云计算公司。注意,这些信息都来自网上可查的媒体报道。

2018年,杜加尔忽悠软银等投资机构,成功拿到了2950万美元的投资。紧接着,就有一些大企业追着给他送钱。

那么,事情是怎么败露的呢?

首先,他们干活的速度太慢。让他们写一个代码,不是公司停电就是员工拉肚子,总有拖延的理由。其次,代码质量极不稳定,今天写的代码像高手的手笔,明天就能跌落到实习生的水平。

按理说,有这么明显的破绽,他们应该收敛一点才对。但人家偏不,杜加尔非常信奉富贵险中求的道理。因此,他们除了代码造假,还财务造假。终于,2024年,他们的财务数据露出了巨大的破绽。

假如一个团队起步时就有道德污渍,那么当它遇到问题时,大概率会发生内讧。果然,当这家公司被发现财务造假后,马上就有内部员工出来爆料,说你们看到的AI代码全是假的,都是我们这帮印度老兄弟写的。

目前,Builder.ai还欠着微软3000万美元的云服务费。同时,Builder.ai的倒闭,也成了自2022年ChatGPT3.0发布以来,全球最大的AI初创公司倒闭事件。当然,他们实际上和AI没什么关系。

类似的事情可不是第一回发生。

比如一度被称为“女版乔布斯”的伊丽莎白·霍尔姆斯。2003年,19岁的伊丽莎白·霍尔姆斯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创立了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该公司号称有一个核心技术,可以通过几滴指尖血,完成数百种疾病的检测。2015年,这家公司的估值超过90亿美元,霍尔姆斯还登上了《福布斯》全球最年轻白手起家女性富豪榜榜首。

更离谱的是,Theranos的董事会成员居然包括两名美国前国务卿、两名美国前国防部部长,有亨利·基辛格、默多克家族成员、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等。

最终,骗局被揭穿,根本没有这项技术。

2

说到这儿,我们得问一句,为什么类似的骗局总有人上钩?很多聪明人为什么也会被骗呢?

著名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曾就此专门写过一本书,叫《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书里有一个很特别的解释:人之所以被骗,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不够理性。聪明和理性,是两码事。

举个例子,咱们做道数学题。已知球和球拍的总价是1.1美元,且球拍比球贵1美元。请问球的价格是多少?

很多人可能会本能地回答,0.1美元。好消息是,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的学生,大多数回答的也是0.1美元。坏消息是,这个答案是错的。

我们只需借助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式,就可以计算得出,球的价格是0.05美元。

这就是斯坦诺维奇所说的,简单的工具,要胜过强大的直觉。而理性的人往往擅长借助工具,而不是仅凭直觉。

另外,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是我们往往更看重故事是否鲜活,而不是信息是否可靠。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志愿者分成两组。问第一组,科学家在野外发现了4只大熊猫,请问你愿意捐多少钱来拯救这4只大熊猫?然后又问第二组同样的问题,只不过大熊猫的数量从4只变成了1只。结果是,熊猫数量越多,人们愿意花的钱就越多。你看,这还挺合理的。

这时,研究者又给两组人看大熊猫的照片,照片里的大熊猫都被拍得很可爱、很鲜活。看完之后,研究者又问他们同样的问题。结果是,人们在1只大熊猫和4只大熊猫上愿意花的钱都变多了,而且变成了几乎一样多。

换句话说,鲜活的大熊猫照片,干扰了志愿者关于“量化”的思考。

前面说的杜加尔和霍尔姆斯之所以能骗那么多人,就是因为他们身上都带着鲜活的故事。他们是用故事去行骗,而不是靠科学数据去说服投资人。

怎么避免这些陷阱,做出更理性的决策呢?斯坦诺维奇有3个建议。

第一,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根据斯坦诺维奇的观点,人类的大脑里有一个东西,叫“晶体理性抑制剂”。其中的抑制剂,并不是什么化学物质,它只是个比喻,说的是那些抑制我们理性思考的因素。其包括信仰超自然力量,过分信任直觉,过度依赖谚语、俗语之类的民间智慧,以及过度自信、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而其中最大的干扰之一,就是过度自信。斯坦诺维奇说,现在的社会环境极其复杂,对人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过度自信往往会导致人做出不幸的选择。借用网上很流行的一句话:假如你认为你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那你很可能走错了房间。

第二,永远多想一步。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把别人思考的终点,当成自己思考的起点。

比如,当多数人认为一件事是真的时,可以多问一句,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些依据可靠吗?再比如,当多数人认为某个领域很热门时,可以多问一句,这个领域过去3年间出现过多少家公司?这些公司的一年期存活率是多少?假如时间允许,最好再去系统地学学统计学,学学概率论,这些知识能帮我们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第三,选择一个对理性决策有利的环境。

既然我们很难完全屏蔽环境的影响,就不如把它利用起来。至少加入一个好的环境,我们受到积极影响的概率会更高。你可以把人脑想象成一个发动机,它是从周边获取燃料的。周边燃料的质量越高,这个发动机的性能就发挥得越好。环境决定选项,选项决定选择,选择决定结果。整个因果链条的起点,就是我们所在的环境。

(海城楼摘自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本刊节选,Cyan Lin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