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时代,我们太容易把知识、学历和信息的定义混淆了,也太容易把“搜索到”错当成“已经掌握”了。
每天醒来,我们都在信息流里游泳。五分钟可以速通一部剧的剧情,想学做菜有现成的短视频教程,出门旅游有其他人做好的攻略,甚至想写代码、创作一首歌曲都有AI(人工智能)可以代劳。信息的获取难度大大降低,触手可及的便利,似乎给了我们一个错觉:只要想,便可以迅速掌握很多信息、学习一种技能。
但我们往往会忘记一个事实,就像站在图书馆中不会自动获得书籍里的智慧一样,我们拥有搜索工具也并不意味着拥有更多知识。真正获取知识需要理解、消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无法被搜索引擎替代的。
同样,学历也并不是知识的等价物。它只是证明你受过某些教育,却无法代替你亲自走进咀嚼疑问的过程。想起大学时我为了赶论文,会打开十几个网页遍览参考文献,读了很多,却不记得自己真正思考过什么。也会因为知识焦虑而疯狂刷学分,多修甚至旁听其他专业的课程,当结业时会看着多出的十几个学分沾沾自喜。直到工作时,我才明白自己和踏实学习的人差距到底在哪里。
本科的时候我的专业是新闻与传播,每次考试前我会突击背诵许多词条,像单向度的人、沉默的螺旋、全景监狱、媒介即讯息……这些看起来颇为唬人的词,用在综述题里,效果确实不错。直到毕业后的许多年,我已经忘记了这些词的意思,当网络舆论事件高频出现时,我很想在脑子里厘清舆论背后的群体情绪逻辑,却发现无论套用哪个词,都会显得过于粗暴。
于是我开始察觉,知识从来不是一个死物,而是你与世界对话的产物。知识不是一堆材料,更像思考过后价值内化的过程。你争论过的观点、反复咀嚼过的困惑,都会一点一点,在你的脑海里沉淀成判断力。这些经历最终会内化为你思考问题与筛选观点的信息库,影响你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做决策,如何与他人交流。它并不直接体现在考试成绩或学历上,也不一定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回报。它可能只表现在你表达一个观点时,用词更精准一些;在面对复杂议题时,能分清事实与立场。
我遇到过一些“知识浓度”很高的人,他们不见得学历有多高,但他们能很快领会一个新领域的问题的结构,能快速辨别信息中的水分。他们的知识,不是靠“知道得多”体现的,而是在“知道怎么想、知道怎么用”里显露出来的。
我始终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讨论公共议题,她沉默良久,说了一句:“我不知道怎么想更对。”却在讲完这句话之后,从不同角度梳理出了各方的利益动机。有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议题时,可以说出一段清晰、诚恳、有逻辑的看法,也有人只能用一个“梗”终结话题。
如今我们面对的是高度复杂的社会,问题比以前更多、更难,标准答案却越来越少。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搭建的知识框架,只能被浪潮裹挟。甚至连判断一个看起来很权威的人士是否在胡说八道的能力,都依赖于你是否掌握了某些基础知识。
所以知识从来没有贬值,它只是在升级。过去它可能是通往体面工作的门票,是一纸文凭。而现在,它变成了一种认知能力:能不能跨领域理解问题?能不能快速学习一个新技能?能不能独立判断信息的真假?知识不再奖赏轻浮,不再让人迷信权威,不再因为谁背了几个词条甚至几本书,就给他过多的光环。它只对那些愿意用真心去理解世界的人,打开一扇窗。我也在期待自己慢慢变成这样的人,读书不求快,写作不求火,也更常提醒自己:你看到了,不等于你理解了;你理解了,也不等于你能正确运用。
我不觉得知识贬值了,它只是更属于那些不再轻易说“我知道”的人。
(物 语摘自微信公众号“ONE·一个”,毕力格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