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胜如归

陶渊明在《酬丁柴桑》一诗的序言中,赞颂柴桑县丁县令:“餐胜如归,聆善若始。”意思是,吸收至理名言如同归家那样喜悦,倾听善言如同第一次听见那样感到新鲜。如果用一个成语概括,那就是“从谏如流”。

但我更喜欢“餐胜如归”这个说法。“从谏如流”强调态度自然,毫不勉强;“餐胜如归”则洋溢着一种“心悦诚服”式的满足感。古人最动人的诗歌,就是写游子盼望归乡的心情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是多么深长的惆怅;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则在忐忑中暗藏着多少期待和渴盼。陶渊明用“归乡”的心情来比喻一个人对待至理名言的态度,证明这个人有着多么开放的胸怀。

一个人有了“餐胜如归”的开放包容的心态,眼里就有光。项羽将刘邦围困在荥阳,刘邦危在旦夕,不得已向韩信求救。韩信不发兵,却派使者去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大怒,骂韩信乘人之危,不地道,此时张良、陈平在旁边踩刘邦的脚,刘邦马上改口说:“大丈夫定天下,制服诸侯,即为真王,何以假为?”之后,刘邦派张良带着齐王印绶赴齐,立韩信为齐王。可以说,若刘邦没有“餐胜如归”的那份爽快劲儿,韩信很可能拥兵自重,刘邦的霸业,也就无从说起了。

“餐胜如归”不仅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而且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先决条件。有了这种胸怀,就可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当 归摘自《阅读时代》202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