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辆飞驰的快车,和一头缓慢走来的灰犀牛
这个时代,是一个受多重变量叠加影响的时代。而在其中,最为重要的变量可能有3个:两辆飞驰的快车,和一头缓慢走来的灰犀牛。
第一辆快车,叫人工智能。
它有多快?快到我们用来形容变化的词,都已经不够用了。我们以前说,日新月异;现在,已经是“时新秒异”了。
第二辆快车,叫“出海”。
今天的全球化,和我们20多年前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时认为的那个全球化,已经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产业链在重构,规则在改变,贸易地图在重新绘制。
再加上关税等因素,出海这辆快车,不仅开得飞快,而且面临着极其复杂的路况,随时都有可能需要急转弯。
除了这两辆快车,我们的身后,还有一头灰犀牛,正迈着沉重但坚定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它的名字,叫老龄化。
它影响巨大,并且一定会到来。它会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消费结构、劳动力结构,改变很多事情的底层逻辑。
两辆飞驰的快车在前,一头巨大的灰犀牛在后。我们,就夹在中间。
这种巨大的不适感,还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混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们今天感受到的深切的焦虑。
你的对手,从来都不是AI
那么,应该怎么办?
把你的注意力,从那些让你感到恐惧的、你无法控制的外部事物上瞬间拉回来,聚焦到一件你能掌控的事情上。
什么意思?
我举个例子。
AI(人工智能)来了,很多人会想,天哪,AI会不会取代我的工作?AI会不会打败我的公司?
这个时候,你所有的注意力都在AI这个“技术”上。但是,一家公司真的会被一种“技术”打败吗?
东航的竞争对手是国航吗?看上去好像是的。但其实,东航真正的对手可能是能用更便宜的票价、更舒适的体验、更准的时间,把乘客从上海送到北京的高铁。当乘客发现坐高铁的综合体验比坐飞机更好时,他就会用脚投票,抛弃航空公司。
一家航空公司不是被另一家航空公司打败的,它是被一个“更好地满足了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打败的。
所以,当你感到焦虑时,请立刻停止思考“AI会对我怎么样”这种问题。你应该立刻回头,看着你的客户,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客户会不会因为AI的出现,而被别人更好地满足了?
一旦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你的焦虑就会立刻转化为行动。你会想,哦,原来AI可以用这种方式帮我的客户提高效率,那我是不是也应该用起来?原来AI可以帮我的客户降低成本,那我是不是应该去研究一下?
你看,当你把视角从“技术威胁”切换到“客户价值”时,AI就不再是你的敌人,而变成了你的武器。
焦虑,自然也就消失了。
这是破局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别爱上你的产品
很多人说,今天的商业世界太“卷”了。但其实,卷,是一个来自外部视角的结论。当我们在说“卷”的时候,其实是在说,这是世界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向外归因,虽然能让你心安理得,但用处不大。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必须学会向内归因。
那么,内部视角的“卷”是什么?
是“同质化”,是你和别人提供的产品、服务,都太像了。客户闭着眼睛,买谁的都一样。既然其他方面都一样,那他当然就只看价格。他只看价格,那你当然就得打价格战。
有了“同质化”这个来自内部视角的结论,你自然就找到了破局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创造“稀缺性”。
怎么创造稀缺性?
别爱上你的产品,要爱上用户“不变的需求”。
什么意思?
很多创业者,特别容易爱上自己的产品。自己的产品,就像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这个曲线不够完美,我再改一改;这个功能的逻辑不够顺,我再调一调。所有的心思,都在产品上。
但是,用户真的需要你的产品吗?不一定。用户需要的,是你的产品帮他解决那个问题。一个买电钻的人,他要的不是电钻,他要的是墙上的那个洞。电钻,只是解决方案。
前段时间,泡泡玛特的LABUBU玩偶(北欧森林精灵形象)特别火。很多人不理解,说这不就是一个小玩偶吗?凭什么这么贵?
如果你只把它看成一个产品,你可能永远也想不明白。但如果你去思考,它满足了用户哪个不变的需求,你也许就会恍然大悟。
它满足了每一代年轻人都“需要和上一代人不一样”这个永恒的需求。
上一代人往往用奢侈品、豪车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新一代年轻人不一定能负担起这些,但他们也有自尊,也要表达自己。
怎么表达?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宣布你们喜欢的,我们都不喜欢;你们看不懂的,才是我们的潮流。
所以,好好的裤子,要剪个洞;好好的头发,要染得五颜六色。而LABUBU,那个龇着牙、有点邪气、又有点萌的样子,完美地承载了这一代年轻人那种“我有点坏,但我很可爱,我跟你们不一样”的复杂情绪。
这种情绪表达载体,在当今社会是极其稀缺的。
用户的底层需求,从来没有变过。变的,只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案。
一旦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你也就找到了“稀缺性”。
基业长青,是个美好的妄念
一个物种,不可能永远统治地球。一家企业,也不可能永远占据市场的王座。做大的过程,也是它为自己建造一座“围城”的过程。它所有的组织、流程、文化,都是为了在原有的领域里,把城墙建得更高,把护城河挖得更深。但这也意味着,它把自己牢牢地锁在了这座城里。当时代发生巨变,机会出现在了另一片大陆上时,它发现自己根本出不去。它站在自己山头的最高点,往任何一个方向走,都是下坡路。而下坡,是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难以接受的。
于是,它只能守着自己的城,慢慢老去,最终被遗忘。
这听上去很悲情。但如果你换个角度想,这其实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因为老企业“死亡”,是商业生态健康的标志。
正是因为这些参天大树会倒下,阳光才能重新照进森林的低处。那些被压抑的小苗,才能获得生长的机会,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今天之所以有机会创业,有机会做一番事业,正是因为有无数曾经辉煌的企业,用死亡为我们腾出了宝贵的生态位。
所以,不必执着于“永生”。我们要追求的不是不死,而是努力活得更长一点,活得更健康一点。
理解规律,接受周期。
忘掉转型,去“生孩子”
那么,那些已经获得巨大成功的公司,有没有办法穿越周期?
有这么一种思路,我称之为忘掉转型,去“生孩子”。
放弃让整个庞大的母体转型的想法,而是在内部,成立大量独立的、小而美的创新部门、创新项目。然后,给他们充分的授权,给他们资源,让他们代表公司,去拥抱这个全新的世界。
你生20个“孩子”,让他们用20种不同的方式去探索未来。最后,可能死了18个。但没关系,只要有两个活下来了,其中一个还长得挺好,那你就成功了。这个长得最好的孩子,最终会接过你的衣钵,成为继承人。
你也可以称之为“哑铃策略”。哑铃的一头,是你的主营业务,要“极度保守”,稳住基本盘,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哑铃的另一头,是你的创新业务,要“极度冒险”,去大胆试错,去探索未来的可能性。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转型”这个看起来中庸,但实际上风险极高的篮子里。
让自己越老越值钱
在这个受多重变量叠加影响的时代,作为个体,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应该是什么?
可能只有两个字:靠谱。
今天所谓的“35岁危机”,本质上,就是“体力消耗型”人才的危机。
因为AI会大幅度代替人类处理纯粹依赖技能和体力的工作。它可以7×24小时工作,不知疲倦。技能迭代的速度,也比人类的快得多。如果你把自己当成一块电池去和AI竞争,那估计会输得很惨。
但是,依然有一些东西,是AI做不到的。
科大讯飞有一个“智能医生顾问”系统,部署在很多乡镇的卫生所。它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大大提高了准确率。但是,我们可不可以不要那个医生,让AI直接给病人开药方?
不能。因为万一病人吃药后出问题了,算谁的?AI没有责任能力。但那个活生生的医生,他需要为他的每一次诊断、每一个签名负起责任。这份责任、这份担当、这份“出了问题你找我”的承诺,就是靠谱。一个靠谱的人,交付的不仅仅是工作成果,也是一种确定性和信任感。
这种信任,是AI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很难给予的。
所以,破解“35岁危机”的关键,就是有意识地把你的职业生涯从“体力赛道”切换到“经验赛道”上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值得被信任、越来越靠谱、越老越值钱的人。
送给下一代的两件礼物
很多人会问我,你看,现在变化这么快,我到底应该让我的孩子学什么?还用学编程吗?以后程序员这个工作会不会就没有了?
这是特别好的问题。
如果想让孩子更好地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应该送给他两件“礼物”。一件,是这个世界最底层的规律;另一件,是与未来世界沟通的语言。
什么是最底层的规律?
比如数学、物理学。
这个世界,表层的东西变化得非常快。商业模式、热门专业、流行文化,没过几年就换一波。但你往下挖,挖到最底层,你会发现,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一些基本规律。
商业的底层,是经济学;经济学的底层,是心理学;心理学的底层,是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的底层,是化学;化学的底层,是物理学;而描绘物理学的语言,是数学。
海面上波涛汹涌,海底深处永远风平浪静。
学习这些底层规律,就像给孩子的人生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地基。无论未来地面上的建筑如何变化,他都能站得稳。
那么,什么又是与未来世界沟通的语言?
比如编程。
学编程,不是为了成为程序员,而是为了学会一种思维方式。
未来,你想和AI高效地协作,你首先就得理解它思考的逻辑。就像很多孩子出国留学前得学英语一样,这是他们和世界沟通的语言。想和AI世界沟通,那也得学习编程这门语言。
既是为了说,也是为了懂。
懂得了这套思维方式,无论AI将来进化成什么样子,你的孩子都能和它自如地对话,驾驭它,使用它,而不是被它取代。
把自己活成一个每天迭代的大模型
如果要把这一切最终归结到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行动上,那么我想,这个行动一定是把自己活成一个每天迭代的大模型。
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模型。过去所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共同构成了今天我们这个版本。
但将来,还会经历很多新的事情,遇到很多新的人,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这些,都是新的“训练数据”。对这些新的数据进行一次处理和训练,进行复盘和总结,就等于用今天的新数据给大脑模型完成了一次迭代。
每天,一个小更新;每周,一个大版本。你做的每一个决定,你说的每一句话,你思考问题的深度,都会因为这种持续的迭代,而变得质量越来越高。
本质上,这就是一场进化。这也是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里,我们能拥有的最强大的确定性。
(繁星若尘摘自微信公众号“刘润”,陆 凡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