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门恐迟、办事嫌晚,下午4点像一个神奇的临界点。下午4点明明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我们的大脑却已单方面宣布今天提前结束。未完成的事项忽然变得不再紧急,计划表上的事项也纷纷被打上“明日再说”的标签。
然而,在很多地方,倘若我们在这个时候推开房门走出去,就会恍然发现,下午4点的阳光依然能把柏油马路烤得发烫,照在皮肤上还会有微微的灼热感。广场上的喷泉还在欢快地跳跃,街角的杂货店仍有人在忙碌,放学孩童们的嬉闹声此起彼伏……世界仍然在鲜活地运转,时间依然在热烈地流淌。
这种“来不及”的心理错觉,实则源于我们对时间感知的错位。如果把下午4点切换至上午10点,我们或许又会觉得这是一段值得好好利用的黄金时间。我们为何总被“来不及”的焦虑追赶?
或许是源于对天黑的恐惧。黄昏的光晕似有魔力。当阳光开始倾斜,很多人会不自觉地看表,然后喃喃自语:“又一天要过去了。”这种感受或许与我们的生理机制有关。有研究发现,调节情绪的血清素会在下午四五点降至低点,带来微妙的失落感。这大概解释了为何天黑总让我们莫名地焦虑。
或许是对完整的执念,让我们常常执着于寻找一个个完整的时段,一旦错过这些想象中的黄金时间,就容易陷入“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陷阱。殊不知,那些被我们判定为“来不及”的时间碎片,串联起来往往能完成令人惊讶的工作量和活动量。
又或许是因为对确定性的依赖。凌晨4点太早、午夜12点太迟,25岁前立业、30岁前成家、40岁前成功……我们总在潜意识里把人生设定成“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什么年龄段该做什么事”的时间表,一旦现实的脚步与想象中的进度产生偏差,那种被时间抛下的恐慌感便如影随形。
如果晚上十一二点睡觉,那么下午4点距离上床休息还有七八个小时。这段时间,足够沉浸式地读完一本好书,高效率地完成一份工作报告,掌握两道菜肴的烹饪方法,或者来一场畅快的长跑。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下午4点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无数个“下午4点”,它们既可以是白昼的尾声,也可以是崭新的开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其价值。
愿我们都能在下午4点的阳光里,看见无限可能。
(田龙华摘自微信公众号“浙江宣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