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的3个层次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跨部门沟通协同,或者与同事共同完成一项工作。但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协同。

你自己当天的工作还没有完成,你的同事过来找你,让你帮他承担一些任务;当你为自己部门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时,其他部门的领导突然过来给你提要求,要求你做其他事;你参与了一个项目,隔三岔五就被要求去参加会议,但会议未解决任何具体问题,和你也没有关系,请问这些是协同吗?

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协同,而是一种“伪协同”。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协同?如何做好协同?

在一个组织里,没有协同,就没有组织效率。协同做不好,组织里的人就会“内卷”、内耗,浪费很多资源,做很多无用功。表面上看着热热闹闹,实际上工作十分低效。协同,绝不是大家在一起工作这么简单。“独立互赖”,就是对协同最好的解释。

一个职场人从稚嫩到成熟,通常要经过3个阶段,分别是依赖、独立、互赖。

1.依赖。我们刚进入职场,或者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其实对很多东西都不懂。这时,我们要做出成果,就要依赖我们的导师或者直属领导提供帮助。

在依赖期,思维是以“你”为核心的:你照顾我,为我的成败得失负责。

2.独立。过了依赖期,我们在经验、能力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时,我们可以独立、主动去解决一些问题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做出贡献。比如,程序员能独立攻克复杂代码,设计师能主导高难度项目,成为团队的“救火队员”。

独立,并不是说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在独立期,思维是以“我”为核心的:我对自己负责,我有权选择。

3.互赖。互赖指的是在组织内,我们不仅需要为自己负责,同时还要为团队其他成员负责,因此团队成员之间是一种同进退、共荣辱的关系。

互赖的核心是“我们”:我们共享目标,我们合作,我们深入沟通,我们融合彼此的智慧与能力,实现“1+1>2”的效果。我不必成为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但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周围的人因我的存在更强大。

互赖的基础是独立。如果你连自己的事情都解决不好,又怎么可能协助别人解决问题呢?

所以,什么是协同呢?不是做我的事,也不是做你的事,协同,是把我的事和你的事,变成我们的事。

协同,不是“腿绑在一起走路”,而是“背靠背地打胜仗”。

通常来说,协同可以分为3个层次。

1.螃蟹式协同。就像竹篓里的螃蟹,每只都想往上爬,却总被其他螃蟹用钳子拉住。基于权力的协同中,上下级关系如同螃蟹间的拉扯,上级凭借权威强行推动任务,下级为了自保或争功,表面服从上级,却暗中较劲,互相掣肘。一旦权力的“竹篓”松动,各方就会为利益各自为政,导致团队陷入混乱,目标难以达成。

螃蟹式协同,具有强迫性和随机性,有明显的局限性。

2.球队式协同。一支球队要赢球,每个人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并且做好配合。谁负责进攻,谁负责防守,谁去传接球,谁去跑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执行各自的任务。在一个组织里,好的协同,要像球队一样去配合,取得胜利。

然而,很多人其实做不到这一点。为什么?可能是意愿的问题。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协同,是因为没有意愿,他们觉得这是你的工作,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会关心。可能是能力的问题。不是不想协同,而是业务流程太复杂,权责也不清晰,因此在配合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3.志愿军式协同。在我的心目中,最高境界的协同,是志愿军式协同。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装备很落后,却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能单挑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的联合国军?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由信仰驱动的,有着无与伦比的凝聚力,每一个单位建制都想打硬仗,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争着去、抢着去。

我们的军队没有督战队,也没有大把的银圆奖励,却是世界上协同最好的军队。军人在战场上,把后背交给战友,无条件地信任自己的战友,在战场各环节无缝衔接,如穿插部队与主力协同,并且能根据战场变化迅速调整,互相补位,不计个人生死,保证整体胜利。

这种协同,是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有着非常大的使命和愿景,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所以,每一家公司都需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通过文化的熏陶,让大家摒弃本位主义,学会让步,将共同的目标和价值体系放在第一位,而且要把文化价值观纳入考核。

总之,信仰是最高的驱动力,文化是组织协同的黏合剂。

(稻花香摘自微信公众号“张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