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平台上有个帖子,跟帖者甚众,我也去凑了凑热闹。
楼主说,外公的一句话令她感动。原来,女孩头天晚上想找一本书,于是发微信问外公:“外公,家里有许慎的《说文解字》吗?”结果,直到第二天晚上九点半才收到外公的微信。那是一句连标点符号都很完整的话:“囡囡,家里没有。”女孩说,以外公的性格,他可能在家里找了一整天。
围观者纷纷表示,外公的话语简单,却非常温暖。
接着,有一个中年网友“吐槽”自己的奶奶。说有一次她给奶奶发消息,奶奶过了好久才回复,并把自己这一天做的事情悉数“报告”,说因为给老伴做饭、喂药,又洗衣服,然后去取快递,所以过了这么久才回复。
这个网友说,自己当时已经是两个小学生的妈妈了,可是,奶奶一如既往,对孙女发的每条消息都很重视。
我有些感动,在那些老人与晚辈的沟通中,有着掩饰不住的璞玉般的认真和美好。
一个小伙子跟帖说,10年前,他在报纸上看到关于一本漫画书的介绍,里面的情节,需扫二维码才能续看。那个年代的二维码,还是刚流行的新鲜事物。于是,他就想让有智能手机的爷爷帮着扫一下。
爷爷也不知道怎么操作,最后,他拉着孙子,借助尺子把报纸上的二维码一点一点全部画下来。
小伙子感慨道,现在想起曾经被忽略的细节,想起那个甚至能够以假乱真的二维码,他觉得爷爷比自己想象中的更爱他。
继续翻看帖子,看着那些老人家发给孙辈的信息,便签上的留言,一板一眼,他们仿佛在写一封家书,恨不得盖一枚邮戳……我默默打开与外婆的微信聊天界面,发现里面除了语音通话记录,就只剩下外婆每两周雷打不动地给我发一次的视频。
我盯着它们看了半天,猛然意识到自己似乎忽略了什么,鬼使神差地去老妈那里借来她的手机,与自己的手机并排放在一起。
同样是外婆发来的视频,妈妈收到的多是“儿孙自有儿孙福”之类的视频,而我收到的内容竟然完全不一样。
我一个一个打开那些视频,我曾以为它们是外婆群发给每个人的,所以我从未打开看过。慢慢回忆起来,我曾不经意间在电话中提起那段时间失眠,好像没过不久,她就发来一段别人打八段锦的视频。后面的那段职场“鸡汤”,应该是我在无意中唠叨几句工作不如意的产物。我嘴里嘟囔着:“这个小老太太,大字不识一个,还发这么多视频……”
不知道我那90多岁的外婆,是怎么使用智能手机的,又是怎么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找出那些视频的,因为她不识字,所以她是不是得全部听完里面的内容,才能判断这些视频是否适合她的外孙女啊?发多了怕打搅我,她不知道还要怎么精挑细选,才能维持两周一次的发送频率。
(回 甘摘自《现代家庭报》2024年3月1日,陈 曦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