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个转身的瞬间

公元97年的一天,有一个叫甘英的中国官员,站在碧波连天的波斯湾岸边,苦苦思索着。他在考虑要不要准备船只横渡波斯湾,继续向西行进。当时的中国人早已听说,在西方有一个跟中国一样强大的帝国,中国人把它看成西方世界的另一个中国,直接把它命名为大秦。这个大秦就是当年的罗马帝国。西域都护班超命甘英带团西行,希望能跟大秦建立联系。

甘英所率的使团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最后来到波斯湾边。甘英去找见多识广的安息国商人买船准备渡海。安息国在现在的伊朗一带。那里的人众口一词地告诉他,这片海很大很大,就是顺风顺水,也需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对岸;如果遭遇风暴,或者风向不对的话,要两年的时间才能抵达对岸。而且海上风急浪高、险恶莫测,已经有无数船只葬身海底。总之,安息国人对甘英进行了各种劝说和阻挠。

那么,安息国人为什么要夸大其词,千方百计地阻止甘英西行呢?

这跟丝绸有关。

公元前53年,罗马执政官克拉苏带领7个军团越过幼发拉底河,进攻安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卡莱战役。战场上,一向强壮骁勇的罗马人气势汹汹。安息人只能站在远处放箭,小心翼翼地招架。一天中午,安息国名将苏莱那率领骑兵队突然出现。他们人手一面绣着金丝的丝绸战旗。那些战旗在天空中翻卷飘舞,闪烁着炫目的光芒,几乎遮住了头顶的天空。

罗马人看得眼花缭乱,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他们以为安息人使用了某种魔法,或者得到了神的助力,一时间惊恐万状,仓皇溃逃。结果,安息军队以少胜多,打败了罗马军团。克拉苏战死,两万多名罗马士兵血染沙场,一万多名罗马士兵沦为战俘。

这一事件被记载在《古代丝绸史》里。欧洲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些绣着金丝的彩色战旗,是当时罗马人所见到的第一批丝绸织物。后来,罗马人知道导致他们惨败的丝绸战旗不是安息所产,而是来自一个更加遥远的国度,它的名字叫作赛里斯。

赛里斯出产的丝绸华丽柔软、轻若浮云,让当时的罗马人彻底疯狂。据说,有一次恺撒大帝穿上丝绸长袍去观看表演,华丽的丝绸让在场的贵妇人羡慕无比。一时间,丝绸成了古罗马的时尚。在当时的罗马市场上,丝绸跟黄金一样昂贵,一两黄金买一两丝绸。

罗马人口中的“赛里斯”就是中国。从中国到罗马,这中间有漫漫长路。路途上有沙漠戈壁、高山大海,还有很多强大得不能随意招惹的国家。罗马人对赛里斯这个国家几乎一无所知,对丝绸是怎么生产的也一无所知。

唯一能解答他们疑问的是古罗马作家普林尼。在他的科学著作《自然史》里,赛里斯人从树叶中摘取白绒丝,放在水里漂洗干净,然后由妇女们缫丝、纺线,最后制成绚烂多彩的丝绸。他还说,赛里斯人有着红头发、蓝眼睛,举止温和,很少与外人接触。

这些神秘美丽的丝绸,一直由安息国的商人从中国买来,然后高价倒卖到罗马。安息国是中国与罗马丝绸贸易的中间商。他们当然不愿意让中国官员与罗马建立直接的贸易关系。

波斯湾的风轻轻吹拂着甘英的衣裾,海面上跳跃的阳光使他微微感到眩晕。他站在那里沉思了很久。也许他不愿意承担葬身海底的风险,也许去国已久的他突然返乡心切。就在夕阳接近海平面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此止步,打道回国。

甘英的这一转身,使当时东西方两个最强大的国家错失了互相了解的宝贵机会。其实,当时的罗马也在试探着跟盛产丝绸的赛里斯国直接联系。公元166年,罗马帝国的使者到达中国,为东汉皇帝献上了象牙、犀角等贵重礼品。这是欧洲和中国的第一次直接联系。这件事被记载在《后汉书》里。

如果当时甘英没有转身,而是带着使团乘船前行,最后抵达罗马,让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相遇,也许世界文明史会有不同的走向。

(忘忧草摘自《少年新知》2025年第6期,薛凯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