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杨老三掀开一块褪色的绸缎,绸缎下露出一个褪色的红木箱。他双手哆嗦着打开木箱,取出一支用红绸布包裹着的铜勺,右手握着铜勺的柄一转,铜勺就反射出一道闪亮的光。突然,他将铜勺高高扬起,像一个骑在战马上的战士,高高举起马刀,要狠狠地向前劈去——是的,杨老三很愤怒,他想收拾的人叫徐洁。
徐洁是一年半以前来到村里的扶贫干部,说要帮杨老三解决生活困难。徐洁来了他家很多次,劝杨老三搬出这个小山沟。杨老三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拒绝。
有一次,徐洁发现杨老三会做糖画,立刻来了兴致。
做糖画可谓是杨老三的祖传绝技,只要一炉火、一把糖,铜勺轻舀,不一会儿他就能化平凡为神奇。那流淌的糖丝,在他手中就如织女手中的蚕丝,轻盈且充满魔力。徐洁那天看见杨老三坐在一块大理石板前,手臂轻舞,不消片刻,飞禽走兽便跃然纸上,令人叹为观止。最后,在图案上用铜勺轻点两滴糖液,再用一根竹签往上一按,用薄薄的铁片一铲,糖画便立在人们面前了。
徐洁鼓着掌说:“太好了,咱们这里产糖,做这个肯定能让我们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杨老三却笑得无奈:“这东西,5分钱一个,赚不了钱,早就没人学了。”
但徐洁说他要学。他学得很慢,也没啥长进。半年后,徐洁说政府给他安排了新工作,他要去另一个村了。
徐洁走了以后,杨老三才念起这个徒弟的好。这半年里,徐洁不仅自掏腰包在杨老三房子边上打了一口井,还安装了太阳能发电板。现在杨老三不用翻山头去打水也能在家烧壶好茶看电视了。他由此还知道地球那一边有个叫特朗普的老头在竞选总统。
但这会儿让杨老三火冒三丈的是,昨天他看到一辆旅游大巴开进了村,大巴上下来的游客中不少人手上都拿着一个糖画,杨老三一眼就看出,这是徐洁的手艺。因为这糖画的造型是杨老三家特有的,但线条粗大难看,像小学生的简笔画。上前一问,杨老三就怒了,人家说在隔壁村买的,5块钱一个。5分钱的东西卖人家5块钱,这心也太黑了!杨老三气得连声咳嗽,心想:“要清理门户。”
二
杨老三许久没下山了。走了没多久,他发现当年那条下山的土路,不知何时修成了水泥路,偶尔还有村民骑着摩托车驶过。刚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声时,杨老三吓了一大跳,他怔怔地站在路边看着摩托车经过,像看着一头豹子跑过。
接着,杨老三听到一阵读书声,循声望去,一排新建的平房围成一个大院子,门口挂着块招牌,上面写着:杨老三小学。莫非这所小学的校长也叫杨老三?凑上前一问,看门的老头儿说,前段时间镇上办了一家制糖厂,糖厂老板捐钱办了这所学校,给取了这个名。看门的老头儿斩钉截铁地说,杨老三肯定是个好人。他还一指眼前的水泥路,说:“这条路也是糖厂出钱修的,大家叫它‘杨老三路’。”
也许是同名同姓,杨老三这么想着,便离开了学校。走了一会儿,他看到了山脚下的那条小河,愣住了。眼前的小河并不宽,也不深,河水清澈见底。杨老三记得当年他是蹚水过河的,河水冰凉的感觉他至今都记得。但眼前,河面上却有一条30多米长的石桥,像卧在河上的小白龙。一辆满载着甘蔗的货车经过,停在杨老三身边。司机是个20来岁的小伙子,问:“大爷,进城吗?我捎你一段,不要钱。”
杨老三坐在副驾驶的位置,说了几声“谢谢”,问:“这里什么时候多了一座桥?”
小伙子边开车边说:“你说这座‘杨老三桥’?刚修的。镇上一个姓徐的干部牵头办了一家制糖厂,叫‘杨老三制糖厂’。我们种甘蔗的,以前一年到头卖不了几个钱,现在可以把甘蔗送去糖厂,他们收购。这个干部还教大家做糖画,销往全国的景区和商场。糖的需求量大起来,他又请来一些农学专家指导选种,帮忙开荒。现在,这山沟沟里都有上万亩甘蔗地了。我就是去糖厂送货的。”
杨老三紧紧握着手中的铜勺,一言不发。
三
车到了糖厂大门口,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香甜的气味。杨老三下车后,小伙子将车开进了厂区。杨老三盯着大门口招牌上的“杨老三制糖厂”几个字发愣,瞬间又威风起来,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不就是自己的家吗?他昂首挺胸地向大门走去。
一走进厂房,杨老三就看到徐洁正向一群外国人介绍手里的糖画。
一个黄头发的外国人摇摇头,用蹩脚的中文说:“不,这不是遗书(艺术),不只(值)这个价,肖(小)学生都能画出来。我们英国人最懂遗书(艺术)。”
“谁说小学生都能画出来?”杨老三忍不住开口说道。
徐洁扭头一瞧:“师父!”
黄头发的英国人问:“他是水(谁)?”
杨老三亮出手中包着丝绸的铜勺,在空中画了一个圈,铜勺柄在空中金光一闪:“我是这一行的扛把子!”
“扛把子?”英国人听不懂。
“总工程师,NO.1。”徐洁竖起大拇指,小声解释。
“生火,熬糖!”杨老三很是威严地命令道。
“好嘞,师父!”徐洁马上打开一个炉子,在铜锅中间放了巴掌大的糖块。
糖块在火焰上迅速化作流淌的液体。杨老三扬起了手中的铜勺,宛若悬崖之巅的舞者,手腕轻轻一抖,蚕丝般的糖液开始缓缓滴落,就在糖液与石板接触的一刹那,他的手腕灵活地抖动……那个英国人的蓝眼睛瞬间瞪大了。
不多时,密密的糖线在大理石板上“绣”出了一个头像,英国人和徐洁异口同声:“特朗普!”
杨老三照例点两滴芝麻粒大小的糖液,压一根竹签,薄铁皮轻轻一铲,“特朗普”就立在众人面前,似乎正在充满激情地演讲。
英国人把它接过来观赏了半天,又轻轻舔了一口:“甜!”
杨老三得意地昂起了头。
“这个多少钱?”英国人激动地问。
徐洁瞟了杨老三一眼,伸出5根手指。
“5英镑!”杨老三扯着喉咙吼了一声,把徐洁吓一跳。
“OK!合同,签!我要一万个!”
徐洁兴奋得两眼放光,立刻安排人带英国人签合同。
“每天晚上8点,所有工人老老实实跟我学,按时交货!”杨老三把铜勺一转,在空中画出一道金色的光。
(潘光贤摘自《羊城晚报》2025年6月12日,李 晨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