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约之外

32岁生日那天,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蛋糕的照片,配文只有两个字:“独享。”

作为一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我的生活轨迹简单得可以用一条线概括:家—地铁—公司—地铁—家。偶尔加上一个变量:超市或餐馆。至于社交圈嘛,同事之间聊的是KPI(关键绩效指标),同学聚会上大家聊的是房价,在健身房里大家各自戴着耳机挥汗如雨。

我不是没有尝试过找女朋友。相亲十几次,约会软件下载了3个,参加过单身派对,甚至购买过所谓高端婚恋服务。结果呢?要么是对方嫌我工作太忙,要么是我嫌对方太黏人。现代人的感情就像快递,速度越来越快,保鲜期越来越短。

去年体检时,医生随口问了我一句:“结婚了吗?”我摇了摇头。医生叹了口气,说:“现在的年轻人啊,事业有了,身体也保养得不错,就是这终身大事总是往后拖。”

“终身大事”,这4个字像钉子一样扎在我心里。

不是我不想找个人组建家庭,也不是我享受孤独,只是在这种没车没房、工作“内卷”、社交圈固化的生活中,找到那个对的人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直到我遇见林晓。

那是在一场关于现代婚恋观的线下沙龙活动上。作为一个理工男,我坐在角落里听着各位专家分析数据:初婚年龄推迟、生育率下降、单身人口激增……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婚姻。”台上一个短发女孩说道,“既然传统的恋爱模式在当下的环境中对我们失效了,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婚姻当作一种合作关系呢?”

这个短发女孩就是林晓,28岁,律师,有着清晰的逻辑、冷静的头脑。活动结束后,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

我们开始频繁聊天。她告诉我,她厌倦了那些所谓的浪漫:花前月下的承诺往往经不起房贷的考验,海誓山盟的情话抵不过柴米油盐带来的消耗。

“我们都是理性的成年人,”她说,“既然都需要一个家庭,需要有一个孩子,需要在这个社会上有一个合法的伴侣身份,那为什么我们不能以合作的方式实现呢?”

我们列了一份详细的合作清单:

经济:各自承担50%的家庭开支;

居住:购买或租赁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各自有独立的空间;

生育:生一个孩子,共同抚养;

情感:互相尊重,不干涉对方的私生活;

期限:先试行5年,到期可续约或解约。

3个月后,我们领了结婚证。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甚至没有交换戒指。我们只是在民政局旁边的饭馆各自吃了一碗兰州牛肉面,算是庆祝。

婚后的生活确实如我们预期的那般高效。我们各自保持着原有的生活节奏,回家后各做各的事情,偶尔一起看场电影,讨论一下家庭开支情况。

林晓怀孕后,我们按计划分工:她负责产检和胎教,我负责营养搭配和产房陪护。

女儿出生那天,我第一次看到林晓哭。

“疼吗?”我问。

她摇摇头,眼泪一直流:“我不知道为什么想哭。”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鼻子发酸。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个女人刚刚为我生了一个孩子,不是为了合同,不是为了计划,而是为了我。

女儿3个月大的时候,林晓突然发高烧。我请假在家照顾她,给她煮粥,陪她去医院,半夜起来给孩子喂奶粉、换尿布。

“你不用这样,”她虚弱地说,“合同里没有这一条。”

“我知道。”我说,然后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有些哽咽。

那个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去公园。女儿在婴儿车里咿咿呀呀地说话,林晓推着车,我拿着相机拍照。路过的人都会夸:“你们一家人真幸福。”

“幸福”,这个词突然变得沉重起来。

晚上回到家,女儿睡着后,我和林晓坐在沙发上。

“我们需要谈谈。”她先开口说道。

我心里一紧,急忙问:“要修订合同吗?”

她摇摇头:“我想说的是,这份合同可能有一个漏洞。”

“什么漏洞?”

“合同上没有约定,如果我们相爱了,该怎么办。”

我愣住了。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已经很久没有提起‘合作’这个词了?”她继续说,“我们开始关心对方的感受,开始为对方考虑,开始……像真正的夫妻一样生活。”

我想起这几个月的点点滴滴:她生病时我的担心,我加班时她留的温热晚餐,我们半夜起来一起照顾女儿时的默契配合,还有那些不知何时开始的拥抱和亲吻。

“也许,”我轻声说,“爱情不是婚姻的前提,而是婚姻的结果。”

她笑了,眼角泛着泪光:“那我们现在算是违约了吗?”

“是。”我握住她的手,说,“我们重新签一份合同吧。”

“这次写什么?”

“这次什么都不写。”

一年后,微信朋友圈里有人转发了一篇关于契约婚姻的文章,评论区热闹非凡。有人支持,认为这是理性的选择;有人反对,认为这是对婚姻的亵渎。

我没有参与讨论。我只是抱着女儿,看着林晓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想起了那句老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也许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太急于定义一切,急于解决一切,急于得到一切。但有些东西,比如爱情,有自己的时间表。

女儿1岁生日那天,我和林晓举办了婚礼。仪式并不盛大,就在家里举行,我们邀请了家人和最亲近的朋友参加。

交换戒指时,林晓问我:“后悔吗?”

“后悔什么?”

“后悔没有经历过轰轰烈烈的恋爱。”

我想了想,说:“不后悔。因为我们经历了更珍贵的东西——从陌生到熟悉,从合作到相爱。这比一见钟情更难得。”

她笑着流泪:“那我们这算是什么?”

我说:“这算是成年人的童话。不过,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