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之外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二十出头,没有稳定的地盘,正全力筹谋江东基业。其时,江东刘繇是孙策的劲敌之一。

某日,孙策领着十几骑出去侦察敌情,恰遇刘繇部下一少年斥候。他虽然单枪匹马,竟全然不惧,挺枪拍马直冲孙策而来。孙策一枪刺中对方坐骑,夺其手戟;少年挑落孙策头盔,牢牢抓在手上。激战罢各自撤退时,孙策打听到少年名叫太史慈,是刘繇同乡,投奔刘繇不久,未得重用。

之后双方会战,刘繇战败,孙策威震江东。太史慈退守山林打游击,被孙策生擒。孙策为太史慈松绑,班师时,又安排太史慈在前面开道。此番招抚,既见英雄相惜,亦显孙策笼络人才之谋略。

孙策打败刘繇,进入其地盘曲阿,立即发安民告示,说刘繇旧部只要肯归降,他便既往不咎,肯投效的,全家免赋税差役,不愿意的也不强迫。一时间万人归附。随即,孙策和太史慈之间的关系遇到考验。刘繇留下的万余人的部队,欲归附豫章太守华歆,华歆竟然拒绝了。为探虚实,孙策决定派太史慈走一趟。

孙策身边的人纷纷劝阻,说太史慈有雄主之才,又与刘繇渊源颇深,怎肯安心效命,如此一去,便是放虎归山。孙策则说:“子义(太史慈的字)若离开我,还能去投奔谁?”为太史慈饯行时,孙策问他何时能回来,太史慈说顶多两个月。果然,太史慈按时归来,还带回关于华歆的详细情报。

论用人之道,孙策不计前嫌,用人不疑,在江东怎能不得人心?而这个故事亦有超出谋略的部分。那就是涉及人心的部分。想得到一个英雄少年的忠诚,就要去除谋略中遮遮掩掩的部分,袒露真心。

孙策和太史慈都是生于乱世的年轻人,却未为乱世所限。孙策之自信举世无双,太史慈不会辜负他;太史慈不被更大的利益诱惑,也不怕孙策起疑心。他们心宽胆大,既往皆不恋,当下亦不杂,未来还不怕。

年轻人不仅有朝气,而且纯粹。千算万算,你只能算到谋略里的部分,算不出谋略外的真性情。

(无 忧摘自《特别关注》2025年7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