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至暗时刻

1940年,路德维希·冯·米塞斯59岁。因为“二战”,他从日内瓦流亡到美国。米塞斯是纳粹政府通缉的思想犯,在黑名单上排名靠前。如果留下来,等待他的很可能是纳粹集中营。

流亡前的米塞斯,是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的经济学教授,拥有丰厚的薪资和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流亡到美国后的米塞斯,面临人生中最艰难的境况: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往昔那些陪伴自己的朋友和藏书。因为战争,原本丰厚的退休金没有了,他在欧洲的大部分财产也被冻结,只能靠着一点积蓄度日。

生活仿佛进入了寒冬。米塞斯出身贵族,过了几十年富裕生活,流亡到美国后,生活却只能维持温饱水平,连去看电影的钱都没有。他看着自己的钱包日渐干瘪,同时,也看着过往所熟悉的繁华世界在“二战”中轰然倒塌。

当一个人被生活逼到墙角时,该做些什么呢?米塞斯主要做了3件事。

第一,通过写作,释放情绪。他悄悄地写了一本回忆录,抒发自己内心的绝望和苦闷。他的祖国奥地利在1938年被纳粹德国吞并,当时纳粹军队在欧洲所向披靡,热爱自由的人们,完全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同时,作为“最后的自由骑士”,米塞斯也看不到自己的经济思想得到社会认可的希望。当时,经济学的方法与理论都发生了变革,方法上走向了数学化,理论上则鼓吹政治干预市场。在新潮的经济学家看来,米塞斯和他的那套理论已经陈旧了。

米塞斯的回忆录,和他的经济学著作大不相同。他的经济学著作以客观冷静的行文风格著称,恪守价值中立的科学边界,从不谈论道德。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则放飞自我,直抒胸臆,还吐槽了很多人。

对于米塞斯来说,写作既可以宣泄负面情绪,又可以整理思路,让他更清晰地思考,是帮助他走出黑暗的关键武器。

第二,四处演讲,推销自己。一个59岁的人,要怎么找工作?怎么向新世界推销自己的才华?20世纪40年代,还没有自媒体,米塞斯动用各种关系,去大学、俱乐部等各种场所演讲,以获得更多曝光的机会。这些曝光虽然没有为米塞斯带来新工作,也没有什么酬劳,但给他带来了很多新朋友和忠实粉丝。这些新朋友和粉丝,又给他带来了新的合作机遇。

第三,频繁参与社交,利人利己。尽管情绪低落,但米塞斯的思维很活跃,他每天去见不同的人,包括美国的学者、企业家。虽然自己过得很惨,但米塞斯积极地参与奥地利流亡组织的工作,帮助那些刚来到美国的流亡者,给他们写推荐信,还给那些身处战火中的欧洲朋友寄食物。

社交能带来力量,积极地参与社交、帮助他人,是一个人走出人生低谷的关键。积极的社交,也给米塞斯带来了新的工作机会。比如,他认识了《一课经济学》的作者黑兹利特后,对方推荐他给报纸写专栏文章。一些新结识的美国企业家,也给予了米塞斯帮助。靠着洛克菲勒基金会、美国制造商协会这些民间机构的资金支持,米塞斯的工作和收入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

在美国,米塞斯迎来了创作的爆发期。从1940年到1973年,他陆续写出了《全能政府》《官僚体制·反资本主义的心态》《人的行为》《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理论与历史》等一系列经典著作,并且到处演讲、授课、办研讨会,培养出了一批新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带动了奥地利学派在美国的复兴。

米塞斯在生命的最后33年,硕果累累,可以称之为奇迹。他是如何做到的?除了个人才华、能力和人脉,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专注力。米塞斯是那种工作起来可以忘记全世界的人,他工作时从来不接电话,洗澡时也在思考经济问题,经常弄得房间里到处是水,他的妻子经常要冲进浴室关掉浴缸的水龙头。

20世纪40年代,纳粹猖獗,战火纷飞,整个世界风雨飘摇。那是最黑暗的时代,很多和米塞斯一样有才华、有抱负的人,被命运打倒,选择了自杀或者陷入了抑郁。米塞斯走出“至暗时刻”的方法,其实很普通,就是写作、社交、积极做事。一个人做到这3点,其实就不容易抑郁,也不容易被时代的洪流冲倒。

(月照林摘自微信读书出品《经济学家的心碎时刻》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