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府

宋真宗景德初年(1004年),一个天高云低的秋日,从后宫中驶出一支小小的车队,不动声色地驾临京郊道观。前来参谒许愿的,是真宗皇帝的宠妃刘美人。

刘美人名刘娥,系四川成都郊外一介小民。她出生后不久,父母双亡。成了孤女的刘娥被母亲庞氏的娘家收养,十三岁便草草嫁给一个名叫龚美的银匠。刘娥天资聪颖,有一副婉转动听的歌喉,还擅长播鼗,上街卖艺,颇有市场。但是成都擅长此艺的卖艺者甚多,龚美便将她带到京师汴梁,谋求发展。刘娥人美歌甜,在汴梁名噪一时,才名传到了襄王府。

襄王正是宋太宗第三子赵元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听得刘娥美名,便命心腹指挥使张耆前往察看,合意则收入府中。

张耆一见刘娥便大为惊艳,当下找到龚美,提出要将刘娥收献襄王,并许以重金,让龚美另娶。张耆与他们俩议定,龚美与刘娥从此以兄妹相称,他们对襄王与外界永不提刘娥已婚之事。

血气方刚的襄王,日日与刘娥厮守,如胶似漆。宰相寇准进宫切谏,声称襄王非凡俗之子,与来历不明的民女厮混,有损皇室名望。于是太宗怒起,下令将刘娥逐出王府。不久又为赵恒赐婚,新娘乃宋朝开国功臣潘美之女。赵恒岂敢违抗父皇之命,却仍无法割舍对刘娥的感情,便与张耆密商,让刘娥匿于张耆家中,自己则隔三岔五去与之私会。

刘娥在张耆府上,一住竟达十几年之久。但在张耆府上的日子她一天也没有荒废,她日日向张耆学习书画,天天请张耆教习诗书。十几年后,当她终于进得宫中,可谓脱胎换骨,成了知书达理且满腹经纶的顶尖才女。

宋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驾崩,太子赵恒承继大统,是为真宗。甫一登基,真宗即将刘娥接入宫中。然而此时虽然潘皇后早已崩逝,但继位的郭皇后和其他一众嫔妃,都不待见出身寒微的刘娥。

面对此种困境,真宗颇有歉意,知书达理、胸有丘壑的刘娥却并无怨艾,不仅侍奉皇后及圣眷亦隆的杨淑妃甚谨,而且不与其他嫔妃争宠。

至于郭皇后,最初也与朝中大臣一般,对刘娥多有轻视、排斥。然刘娥仿佛浑然无觉,这让郭皇后渐渐认为她并无野心,遂亦心安。

郭皇后先后为真宗诞下两儿一女,然而天不眷怜,一儿一女早早夭折,仅剩下心尖儿般疼爱的三皇子。他在九岁那年,竟亦生了一场大病,急得郭皇后六神无主,终日拜佛、掩泣。真宗诏令天下名医进宫诊治。

一个冰天雪地之夜,刘娥为示心诚,赤足站于院中,对着月亮苦苦祈祷,望上苍垂怜皇子。郭皇后感动得涕泪涟涟,向真宗明示:“陛下赐给刘娥名分吧。臣妾绝无异议。”

真宗决意册封刘娥为贵妃。然而朝议依然汹汹,时任宰相甚至将诏旨付之一炬。不得已,真宗封刘娥为四品美人。但真宗下令,后宫嫔妃除皇后外,一律改封为低于刘美人的五品才人。

不久之后,刘娥又接连被晋升为修仪、德妃。后来,后宫又现惊变:因为痛失子嗣,心灰意冷、积郁成疾的郭皇后,竟于景德四年(1007年)遽然崩逝。

获悉真宗欲立刘娥为后,朝中寇准、李迪、向敏中、王旦等一干重臣,皆以刘娥“出身微贱,不可为一国之母”为由,强烈反对。

圣意搁置,刘娥亦笼于愁云惨雾之中。

参拜许愿已毕,刘美人登车起驾。道观外拂来一阵清风,将浓郁的桂花香送入她怀中。她偏头一看,但见右侧有几株正在怒放的桂花树。树下有个身材窈窕、步态轻盈的妙龄女子,正在踮脚折桂。刘美人定睛打量,见她约莫十五岁的样子,生得肤白如雪,貌比西施。眉宇间有一层若隐若现的忧态,更显其楚楚动人。

一番交谈后,刘美人得知这个小道姑姓李,本是一位九品小官之女。奈何幼时,其母因病去世,李父新娶一房夫人后,没几年也撒手人寰,继母便扔下李氏改嫁了。走投无路的李氏不得不投奔道观。

“天可怜见哪,姣好如尔的小女子,焉可将大好年华委弃荒郊?”刘美人不待李氏多言,断然道,“且上后车,随我进宫去吧。”从此,李氏成了刘美人的贴身侍女。

一日晚间,李氏正在宫女们住的别室缝纫,忽有宫监召她前去服侍刘美人。刘美人微微颔首:“记得你芳龄刚逾十五吧?这般年纪,自然体悟不到,这世间何曾有无忧之人!且喜我得遇于你,已然有了解忧良方。只不知你舍不舍得为我……”

李氏霍然瞪圆双眼,讶异地盯着刘美人,惶惑中又向她施了大礼:“娘娘待奴家恩过亲娘,您若有何懿旨,奴家肝脑涂地亦不敢辞。怕只怕我一介贱奴,纵万死亦是枉然……”

刘美人伸手捂住李氏之口,并将她轻轻按坐在凳上,双手握住她冰雪般嫩白的手臂,爱怜地抚摸着:“似你这般冰肌玉骨的美娇娘,我见犹怜,况官家乎?”

是夜,侍女为李氏梳洗打扮,换上刘美人赐予的新袍服,被太监引入真宗寝宫。

刘娥侍奉真宗多年,未得一儿半女。而此时宫中无后,自郭皇后并子女尽夭后,真宗膝下再无龙子,江山亦苦于无继。刘美人将李氏召至后宫,伺机让其为真宗侍寝,图的正是李氏若诞下龙子,她可秘密将其抱过来。如此不仅帝位不愁后继,自己亦可母凭子贵,理所当然地登上后位。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李氏果然诞下一位龙子。真宗为爱子取名赵受益,至登基时又更名为赵祯。此人便是日后贤明而宅心仁厚之宋仁宗。

刻下对于真宗和此时的德妃刘娥而言,第一等要事是册封刘娥为皇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刘德妃乃如愿被册立为后。

仁宗生母李氏,虽因产子而被封为崇阳县君,但直至其逝去,外界及宫中几乎无人知晓其生子之事,且其至死未能与亲子仁宗彼此相认。皇子一经诞世,即被依约秘密抱给刘德妃,声称为刘德妃所诞。所幸刘德妃即后来的刘皇后,亦不失为厚,终李氏一生,能善待李氏,更未为守密而加害于李氏。

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刘娥位尊皇后之后,不但处置后宫诸事有理有据、井井有条,从未有大疏失,而且平日真宗退朝之后,阅览天下奉章多至深夜,刘皇后始终陪伴左右,参酌国事处理。刘皇后之治国理政“周谨恭密”,日益为真宗信赖。真宗宾天之后,因新皇仁宗年甫十二,此时的刘太后即垂帘听政,直至她崩逝不久之前,方让仁宗亲政。而国柄在握之于刘太后,权欲不可谓不炽,却尚能明章法、得民心。后世誉其为“有吕(雉)武(则天)之才,无吕武之恶”。

此时,吕夷简该出场了。

吕夷简出身官宦世家,二十二岁即中进士,官运亨通,累官至内阁首辅。其性老谋深算且独出机杼,其心未雨绸缪且算无遗策,深得太后刘娥赏识并倚为干城,直至薨逝。

宋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生母李氏突染重疾。此时刘太后闻讯乃往探视,并下旨将此时已位居顺容之李氏,擢为宸妃。然不几日,便传来李宸妃薨逝的消息。如何处置其丧仪,令刘太后一时踌躇。如以盛仪安葬宸妃,恐引发朝野疑虑而泄露内幕。故刘太后决意秘不发丧,嘱内官以一般嫔妃之仪,从侧门出宫,尽早将宸妃安葬。

却不料消息已然泄露。次日刘太后垂帘听政之时,吕夷简起身奏对道:“臣闻宫中有妃子病逝,敢问太后将如何安葬她?”

天资聪慧之刘太后,心下已明白,吕夷简定已知悉了内情,欲干预。退朝后,她将仁宗领回内宫,即命人召吕夷简私议。吕夷简曰:“敢问太后,曾否虑及宸妃葬仪之盛简,关乎太后百年之后并宗族之运乎?”

刘太后霍然立起,怔怔地逼视着吕夷简,半晌未出言。吕夷简默默行礼,悄然退出内宫。他奋笔疾书,连夜草就奏章,再三陈述利害,明确请求太后,须以最高礼仪,公开隆重地办好李宸妃的葬仪。次日大早,他即将奏章呈入内宫。所幸此时的太后,早已是明智而纯熟的政治家。看过吕夷简的奏章,她即命人传吕夷简来。她对吕夷简道:“宸妃葬仪,就依宰相之意办吧。宸妃以一品嫔妃规格下葬。辍朝三日,举国哀悼。”

吕夷简抬起头来,语气平和却十分坚定地说:“请太后息怒,务请恕我再进一言。发丧之时,朝野俱应白袍孝帽,为宸妃服丧三日。太后并官家亦不例外。”

“什么?你竟要孤与官家为一介妃子服丧?万万不能!”

吕夷简毫不畏惧地迎着太后的目光,道:“非如此不能绝后患。臣所虑者,宸妃非一般嫔妃,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日后官家听闻,太后料其作何感想?”

良久,刘太后抬起头来,抹却眼角泪滴,轻声道:“若非宰相明鉴,险误我宗族大事。罢了罢了,即依宰相之言便是。”

吕夷简伏地叩首,起身离去。然而他仍未就此罢休。转身又亲自去找太后选定之主葬仪者罗崇勋,严词吩咐:“宸妃入殓之时,务请为其着太后袍服。棺内亦应灌注水银。”

罗崇勋赶紧入奏刘太后。刘太后倒也未再有异议,且命将李宸妃棺房厝于皇家洪福寺中,以防日后勘验。

宋明道二年(1033年),年逾六十五岁的刘太后,因病不起,竟至崩逝。

至此,刘太后临朝已逾十一年。后人评其“政令严明,恩威并用。左右近侍,不稍假借。内外赐予,亦有节制”。

当仁宗为“大娘娘”操办葬礼之际,八王爷赵元俨忽来觐见道:“治天下莫大于孝。皇上临御十余年,连本生母亲尚不知晓,这也怪我辈臣子,未敢尽职。”

仁宗骤闻此讯,如五雷轰顶,惊疑不敢相信。八王爷便详述事实原委,言语中还有暗示仁宗生母可能曾受虐待之意。仁宗未待听毕,早已涕泪交下、捶胸顿足,甚至撕扯龙袍,一把摘下皇冠要往地上摔,幸好被侍卫捧住。仁宗声嘶力竭道:“不仁不孝,朕还有何面目戴这皇冠!”

仁宗随即下令颁布罪己诏,并将刘太后宗族全部软禁待审——此时刘太后宗族中,已有任至节度使者。一时间朝野震怖,群情大哗。

吕夷简神情镇定,向仁宗谏道:“宸妃现厝洪福寺,陛下何不亲往开棺,验明宸妃生前曾否受虐?”

仁宗顿时醒悟,即刻命驾前往。所幸吕夷简有先见之明。待开棺之后,仁宗目睹生母因得水银之利,面色安详如生,冠服亦与皇太后相等,心下顿时稍安。次日便至刘太后灵前上香致歉,从此待刘太后与其宗族一如既往。

是夕,向来迟归的吕夷简,早早从朝中回府。夫人颇觉讶异,询其缘故,吕夷简只笑了一笑,吐出“不出所料”四字。平日他极少在府中饮酒,当晚却破例满饮了三盏。

忽有下人在廊下说:“下雨了呢。”吕夷简闻言欣然起身,向夫人道了声“我去园中走走”,花木丛间,簌簌雨声,亦似与枝叶呢喃。有几滴雨落在吕夷简微醺发烫的面庞上,清新怡心。

吕夷简凑近一树怒放的梨花,吟出杜甫的几句诗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转过身来,他情不自禁地拊掌一笑:“果不其然,果不其然哪,不亦快哉!”

不几日,仁宗颁下圣旨,追封生母李宸妃为皇太后,谥章懿;同时,谥养母刘太后为章献明肃皇太后。有宋以来,皇室谥号都是两个字,仁宗破例恩谥,令刘太后尊荣无二。

一荣俱荣。深得刘太后倚重多年的吕夷简,则仍执宰辅之牛耳。

(四叶草摘自《天津文学》2025年第3期,本刊节选,索 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