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无饰行


中国人自古就特别看重操守,操守包括很多东西,比如正直、善良、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它的基座是四个字——身无饰行。“身无饰行”也是朱元璋用来表扬宋濂的。
宋濂,字景濂,浙江浦江(今属金华)人,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曾主修《元史》。此君品行非常好,朱元璋刚坐上皇位的时候,曾经在金陵问计宋濂:“世乱如何?”宋濂说:“愿明公不嗜杀人,天下可定。”朱元璋随即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请其授太子经。宋濂教太子读真德秀的《大学衍义》,朱元璋取过来一看,非常高兴,派人将书的内容写在墙壁上,随即将宋濂提升为侍讲学士,兼赞善大夫。宋濂在侍奉朱元璋的过程中多次直陈己见,不务文饰。朱元璋说:“你可参大政。”宋濂回答:“我从小就没有别的特长,只能以文墨说说事情。一旦接受过高的职位而不能做出政绩,会有负陛下。”顿首力辞。朱元璋曾经在朝廷上如此称赞宋濂:“古人太上为圣,其次为贤、为君子。像宋濂,在我身边十九年,口无谤言,身无饰行,宠辱不惊,始终如一,难道不能说是君子吗?不但是君子,也可说是贤人了。”
身无饰行,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真诚”。一个人只要稍稍有点智慧,就会想到选择会带来各种后续的影响,身无饰行的人也不会例外。他们之所以敢于打开自己,是因为他们准备一辈子都不蝇营狗苟。他们告诉自己:选择真诚,也就等于将自己的一生置于阳光下,接受他人长久的检视和时间的反复评判。否则,身无饰行就只能是阶段性的目标,而无法成为一生的灯盏。
(飞 力摘自《联谊报》2025年6月10日,杨国伟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