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时间


在中国艺术中,不朽,须从忧伤处说;圆满,要从残缺里看。中国传统艺术总是笼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其实是对生命资源短缺的哀吟。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感喟,到阮籍、王羲之等对生命的怜惜,莫不传递出岁月飘忽、生年不永的忧伤。“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无数人抚摸天地风物而黯然神伤;“我卒当以乐死”,痛快语中也有无尽忧伤。唐宋以来的诗文艺术,以种种智慧,结撰这对于生命资源短缺的哀曲,《阳关三叠》的无奈、《梅花三弄》的凄美、《潇湘八景》的怅惘、落日空山的徘徊,无不透出这样的音调。
松将朽,石会烂,沧海桑田,一切都会变,存在就说明它将不在,唯是一缕清风荡过、一片光影闪烁而已。诗人和艺术家的水月之思,是为了“出离时间”——从短暂与永恒的相对计量中逃遁,从未来意义的无谓展望中走出,回到自我真实的生命中,赋予当下存在以绝对意义,赋予孤迥特立的人格价值以无上风标。
(小 双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四时之外》一书,(明)陈洪绶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