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滋味

我喜欢选择餐厅里靠窗的位置,看着外面的风景慢慢品尝食物,这在我小时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些国营饭馆里永远都找不到一个空位。如果你运气好,抢到一个位置坐下来,要不了多久,你身后必定会站着一个人,他并不打算抢你的饭菜,只是希望你快点吃完把位子腾出来。如果遇到一个人一声不吭地站在你身后,表示他获得了你这个位子的“使用期权”,这倒也罢了,但常常你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形,身后那人指着你大喊大叫:“姆妈(方言,妈妈),姆妈,快到这里来,这个人快完了……”

电视剧《繁花》里有一段讲的是1978年阿宝和女友第一次约会,两个人在上海的“洪顺兴”吃涮羊肉。当时的情形简直要笑死人:“一口直径超过两米的紫铜锅子突突地沸滚着,一大群吃客围坐在那里开吃,各自拿着漏勺,将羊肉浸入沸汤中,一烫即熟,十几双筷子在锅子里不停搅来搅去,汤色真是浑浊。如果手势不好,羊肉片一不小心漂到别人的地界,那也只能自认倒霉啦。生意太好了,要等前面的客人吃完喝足起身走人,你才能坐下去。而此时,你会发现身后又立着不少人,他们看着你大吃大喝……”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馆子不仅仅座位紧俏,服务态度也很可怕。那些国营馆子通常会早早打烊。这个时候如果有“不识相”的食客还在吃饭,服务员会拿出笤帚高喊“让一让”,然后在食客边上挥舞笤帚。他们如同武功深厚的扫地僧一般,扫得人心惊胆战,食客们恨不得放下手中的饭碗立马逃窜。

但也有人实在舍不得手中的这一点汤面,一边喝一边和服务员过招。只见他双手抱着面碗,抬起左脚,带有内功的笤帚“嗖”地一下直扫过来,又收回去,食客赶紧放下脚再喝一口面汤,接着默契地抬起右脚,再次完美躲过笤帚的袭击……如果这些情景被拍成视频,那最好要配上当时流行的武侠电视剧的主题曲。

用笤帚赶食客也不是唯一的招数,有时候是翻凳子,把空凳子一个个翻到你身旁的桌面上放着,让你有一种被凳子大军包围的感觉。当你透过如同丛林般的凳腿,猛然瞥见厨师拿着菜刀从厨房里伸出脑袋向大堂张望,会不由得产生一种想临阵脱逃的胆怯感……

后来我发现,不只是在中国,这景象国外也有。一位已故的英国作家写过一本有趣的书,内容是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的所见所闻。他这样描写自己的就餐经历:“我刚一坐下,一个身穿黑西装的服务生就猛冲过来,递给我一份油腻腻的菜单,菜单页面支离破碎,无法使用。我心里想到的第一道菜是罗宋汤,但领班今晚主推鱼子酱,于是服务生从我手中抢走菜单,直接翻到鱼子酱这一页……”

今天我们在餐厅里,服务生总是彬彬有礼地等候着你吩咐,你也可以慢慢地品尝精致的食物,而不用担心身后有人觊觎你的座位,或者腿边突然杀出一把扫帚。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说,面包师清早起来做面包,不是为了怜悯那些早晨上班的人没有早餐吃,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我们期望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或是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特别关注”。

并不是说今天人们的道德水准比几十年前高,服务的品质其实和道德无关,如果饭馆的生意和老板、服务员的利益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给你好脸色的。正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让每个人都在为改善自己的境遇奔波,其结果也改善了他人的境遇,使得整个社会变得富裕和文明。

当你半夜突然想吃荔枝,拿出手机在上面点一点,不久就有人捧着产自千里之外的新鲜荔枝出现在你家门口,这并不是因为你有杨玉环的美貌,一切都拜市场经济所赐。你把荔枝放入口中,你所品尝到的,也是市场经济的奇妙滋味。

(秋 水摘自《今晚报》2025年6月26日,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