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位朋友参与打造了一家餐厅,走的是穿越路线:复原古代成都的生活场景,不但服务员穿古装,还有一些表演。开始的时候我很替她担心,后来发现是我错了。如果我去这个餐厅就餐,还要找她订位置。最近,她开始宣传新店,原来她把分店开到上海去了。
这就是所谓的“国潮”。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正在成为新的时尚。
前几天我去参加“抖音非遗嘉年华”活动,让我更真切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活动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走秀环节,当穿着古装、手持非遗产品的年轻人走上舞台时,台下传来阵阵欢呼声。非遗界开始有自己的明星和粉丝群了。
我和几个朋友坐在所谓的“VIP区”。这欢呼声让我们面面相觑:台上的人是谁?他们为什么这么火?很明显,这个世界发生了某种巨变,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这让我无比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已属于“传统”的行列。
这个非遗秀的结构非常简单。一个是“年代秀”,一个是“地域秀”,演员们穿着不同年代、不同地方的服装入场,展现一些非遗手艺和产品。它真正吸引人的不是情节和表演,而是审美。以服装为例,“年代秀”从汉、唐到宋、明,服装都不一样。这些古装造型可能来自电视剧,但是如果你认真看电视剧,会发现现在的古装设计比20年前的要专业很多,经得起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检验。
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复刻”,就是根据文献、图片记载等,重现古代的器物乃至生活场景。非遗推广者“江寻千(九月)”就是做复刻的,她的粉丝量超过2200万人。
以前我在媒体工作的时候经常报道非遗,那时这几乎是一个让人心酸的词语。“文化遗产”意味着一种弱势地位,需要投入资金和人力去保护,去传承。它们就像大熊猫,因为少而显得珍贵。
非遗本身都是非常美的,它们的问题是很难被看到。在逛非遗市集的时候,大家都会赞叹那些手艺人。但市集终究是有限的,它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视频时代催生了真正的“观看革命”。实际上,各种戏曲、杂技,都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有真正技艺的人,一旦开起自己的直播间,很容易吸引观众。当一个戏曲演员在直播间有几十万名粉丝时,他不仅能够获得收入,还会产生创造的激情。先是第一批具备拍摄、剪辑能力的人获得了“生产力”,再等拍摄、剪辑成为普通网友也具备的技能时,那些真正有才华、有技艺的人,就获得了自己的舞台。
这就是这个时代让人开心的地方:不管你从事写作还是其他行业,如果你有才华,大概率不会被埋没很久。现在初学写作的朋友不再需要找编辑或者给老一辈作家写信,只需要注册一个账号,就能发表作品,而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第一批读者。有才华的作者,找到自己的读者并不难。
“全民直播”有时候会让人担忧,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个人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的过程。审美不再仅关乎趣味,它开始变成一种生产力,并且能产生价值。
(李金锋摘自《新周刊》2025年第12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