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李鸿章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从1896年3月中旬到10月初,他先后访问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八国,行程9万多里。这是清朝这个级别的官员第一次出国访问。他扰动的棋局可绝不限于中国这个棋盘。
在欧洲,所有军火商都知道来了个大买主。
李鸿章乘坐的那节豪华车厢,由德国军火商弗雷德里克·克虏伯提供,供他整个旅行期间使用。他的远道而来,令全欧洲的军火商雀跃不已。
李鸿章在德国的那些天,整个柏林为之兴奋:这个前直隶总督权力大得很,要为刚刚被日本人打败的中国军队配备武装。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订单!德国的两份报纸轮番刊出漫画:
李鸿章坐在由一大堆工厂烟囱放出的烟云上,脚下是一堆堆钱袋。这边的山头上,裸体的古罗马商神墨丘利,在变成钱袋的太阳下沐浴着阳光,正引领着欧洲人民走向争取战争订单的战场。走在最前面的是法国和德国,一个手里拿着火药,另一个拿着最新型的装甲舰;跟在后面的是奥地利、俄国和英国,提着商品;再后面,西班牙手里是一支巨大的哈瓦那雪茄;意大利则拿了一包通心粉。
漫画的解说词是这样写的:“东方的敌人来了,欧洲人民,拿起武器准备战斗,把你们最珍贵的商品卖给他!”
李鸿章可不知道自己在欧洲人心目中的这个地位。据说他随身的行李中还有一只活鸡,带这个是怕自己在欧洲吃不上鸡蛋。一个局外人突然闯入一个陌生的房间,主人是殷勤还是傲慢,其实有自己的理由,客人则往往懵然无知。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李鸿章一路游览,一路发表见解,他推心置腹,坦诚以待。但他完全不知道,这些话当地人听了会做何感想。比如李鸿章参加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当时现场发生了踩踏事故,造成近1300人死亡,史称“霍登惨案”。李鸿章发表了一番评论。
当时的俄国财政大臣维特伯爵回忆说,李鸿章见到他后,仔细向他打听有关消息,并问维特:“是否准备把这一不幸事件的全部详情禀奏皇上?”
维特回答说:“当然要禀奏,而且我相信在这一惨祸发生后相关人员已经立即禀奏了。”
哪知李鸿章听后连连摇头,他对维特说:“唉,你们这些当大臣的没有经验。譬如我任直隶总督时,我们那里发生鼠疫死了数万人,然而我在向皇帝写奏章时,一直都称我们这里太平无事。当有人问我,你们那里有没有什么疫病?我回答说,没有任何疫病,老百姓的健康状况良好。”
然后李鸿章又自问自答道:“您说我干吗要告诉皇上我们那里死了人,从而使他苦恼呢?要是我担任你们皇上的官员,我当然要一切都瞒着他。”
对此,维特这样写道:“在这次谈话以后,我想我们毕竟走在清朝前头了。”
那李鸿章就是一个愚昧的官僚吗?当然不是。来看一段李鸿章在美国对记者发表的演讲:
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大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清朝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朝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大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信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神圣的权利,我将牢记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自由来华投资。
在刚才的3段材料里,我们换了3个坐标系来看同一个李鸿章:在欧洲的军火商眼里,他是一块肥肉;在俄国的政治家眼里,他是一个过时的官吏;在美国记者眼里,他是一个见识超群的政治家。把所有这些坐标系拼接起来,才能看到一个立体的李鸿章。
(云 谁摘自新星出版社《阅读的方法》一书,肖文津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