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阿尔法

“阿尔法(Alpha)收益”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夏普于1964年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后来夏普凭此拿到了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我认为这个概念应该转化为现代人必备的一种眼光。

简单说来,金融市场的行为往往就像羊群一样,具有整体性:行情好的时候众多股票一起涨,行情不好的时候它们一起跌。那么你的投资组合的相当一部分收益,其实是市场整体的波动给你的——夏普把这部分收益叫“贝塔(Beta)收益”。而“阿尔法收益”,则是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那部分收益。比如,大盘只涨了一点点,你的投资组合却涨了很多;市场跌,你的投资组合没怎么跌,甚至还涨了,这就是你的阿尔法收益。

不管在股票市场上,还是在生活中,你都需要有“捕捉阿尔法”的眼光。

2025年3月,OpenAI(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推出了一款具有图像生成功能的模型,一个有意思的应用是把任何图片变成漂亮的吉卜力动画风格。在模型刚刚发布、还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用法的时候,有个朋友已经预见了趋势,他说:“现在把照片转成吉卜力风格后发给恋人,这里有极大的阿尔法。”

没错,这就是阿尔法收益。画面惊艳,由最新科技生成,最重要的是大多数人还没见过这个玩法,所以你发给恋人的话效果绝对爆炸。而如果等到所有人都在玩时你才想起来运用它,那就只剩下贝塔了。你要再多等一周时间,那就连贝塔收益都没有了。

面对任何新事物,乃至任何事物,我们都可以问一句——这里有没有阿尔法?你能不能快速做点什么,获得一个哪怕是小小的、但必须是领先于同行的优势?

捕捉阿尔法这个眼光能帮你过滤掉很多东西。比如,现在年轻人应该学习什么技能?有人从AI(人工智能)大潮的背景考虑,认为应该学习人类擅长而AI不擅长的技能,这样才能不被AI取代。但这只是贝塔思维。如果你不满足于跟别人有差不多的成就,你最该问的是现在学习什么才会产生阿尔法收益。

如果你有3个月的学习时间,是学一门已经成熟、大多数人都会的技术,还是学一门刚刚出来、尚未流行的新技术?你是加入一家传统大公司老老实实上班,还是加入一家发现了新打法的创业公司?你是选择方向明确的、成熟的科研课题,还是选个朝气蓬勃、充满不确定性的新课题?前者很安全,但你再怎么努力也只有贝塔收益。只有后者,才有可能产生阿尔法收益。

捕捉阿尔法心态是主动探索,可能往往是出于好奇心和好胜心;贝塔心态则是被动应对,是出于对掉队的恐惧。

一个新AI玩法出来了——贝塔心态是跟风:别人都在用,我可别落后,我必须凑个热闹;阿尔法心态则是我能不能立刻把它整合进自己的工作流里,提高效率?我能不能迅速用这个技术搭建一个新的工具?我能不能想一个服务场景,是别人还没做出来的?

如何捕捉到阿尔法?秘诀不外乎信息、行动和思维。

想拿到阿尔法,你最好比别人早知道一些信息。别人读公众号,你读书;别人读书,你读报告和论文。最前沿的东西往往先在小圈子、小众社区里出现。

有了新信息,更要抢先行动。如果判断这件事可能带来阿尔法,那就千万别等,赶紧动手!新事物一定有风险,应对风险最好的办法是快速试错:先把东西做出来,拿出去让市场验证,或者至少做个样品给老板看一眼。

一个获得阿尔法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市场上刚推出某种新产品时,你第一时间买一个回来,动手试一试,做测评,发个分享视频。第二个、第三个测评者需要投入和你一样的精力和金钱,可他们只能得到贝塔。

但更厉害的阿尔法来自与众不同的思维。你能不能发现当前主流路线的破绽,或者注意到新局面之下原来的逻辑已经不成立了?最先提出疑问的人有先发优势。

阿尔法是积极主动的。你的目标是自己的选择。没有任何理论能证明这是一个绝对能成功的机会,但恰恰因为这个不确定性,它才可能是一个具有阿尔法收益的机会。

捕捉阿尔法需要你动用冒险精神。

而贝塔则是被动的。看市场上什么火了,你就往那个方向走;看别人都在“卷”,你也跟着“卷”。你内心其实根本不想干,甚至极其抗拒,但你不敢不干,只能硬着头皮跟着人家往前走。

阿尔法和贝塔都很需要勤奋,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勤奋。记住,做贝塔的费力程度,并不比做阿尔法的低。

捕捉阿尔法不只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价值观:别人追逐,我引领;别人等待机会,我制造机会;别人畏惧未知,我探索未知;别人用尽力气维持,我强行突破边界;别人担心犯错,我只怕错过;别人问“值不值得”,我问“有没有阿尔法”。

(小 菊摘自“得到”App,杨树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