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洽,贵在有自知之明

消费主义的一个弊端,是它教唆我们尽可能多地拿个人的时间、生命去“兑换”金钱,再用钱去购买生活的体验和解决方案。这个范式,隐含着一个时间与金钱的“汇率”问题,它对于那些精力好、体力好的先天高能量人士特别有利。比如我在职场上遇到过的几乎所有顶尖精英,他们的共性就是睡眠少,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就能神采奕奕一整天,然后还跟你说是因为热爱工作,赚钱只是附带结果。

玩这种兑换游戏,多数人很疲惫,却收益平平。然后,他们在所剩不多的、被掏空了精力的时间内,花钱缓解压力,具体体现为,以吃外卖为代表的生活必需的简易替代,以及以“挥霍感”为实质的满足感的泡沫。尤其是后者,假设你平时的用餐标准是50元,吃一顿500元的饭,并不能带给你10倍的满足,至多三五倍而已。

与此同时,我们总是忽视,金钱和时间的互换性是双向的。人也可以放弃一些潜在的(包括本来也赚不到的)金钱,换回时间——特别是,当下社会的物质水平、经济周期、生活风尚,愈发容许这种选择。

一个人如果没钱,又处在赚钱瓶颈期,他应该认真考虑把时间拿来“自用”,创造出市场价值很高的自我服务。一个人如果很有钱,他应该认真寻求生活中的真实挑战,不要什么事都诉诸买卖。而且,有些人的逆向“汇率”其实特别高,他们是这个领域的王者。他们从散步、烹饪、阅读中获得乐趣和满足感的能力,总是令我叹服,这种快乐与我无法理解的工作狂的快乐并无二致。

先说好,我绝不是鼓励“躺平”和美化“消费降级”。我是想鼓吹精确又可控的价值衡量。生活自洽,贵在有自知之明,该省的省,该花的花,该省钱省钱,该花时间花时间,不要使用他人的标尺。

一句老话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其实同理,能不用钱解决的问题,也都不是问题。尤其是健康,保守讲,至少一半的健(医)康(药)问(费)题(用),可以通过好好花时间来解决(换回)。

大家都在讨论怎样摆脱金钱焦虑,怎样增加储蓄。那么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说,节约和储蓄并不是目的,它们只是认真生活的附带结果。

(乔 木摘自《北京青年周刊》2025年第24期,〔韩〕崔海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