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希望大家要有人情味一点,但是在传递坏消息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展示出的应该是一种中立的姿态——既不过分关切,也不过分冷漠。
医患沟通准则总会提醒医生一定要注意塑造自己的专业形象,并且尽量在专业的环境里与患者进行交流。对其他专业人士而言,有制服的,要把制服穿整齐;没有制服的,服饰、声音、表情、姿态也都要符合专业人士的规范。说话要清楚有力,不要支支吾吾;眼神要直视,不要躲躲闪闪。而这些细节,其实也是在暗示告知方没有做什么亏欠被告知方的事情,坏消息不是来自告知方,告知方只是因为职位、身份,才来向被告知方传递这个消息的。
面对坏消息时,当我们怀着善良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然而然就会生出一种“我应该多做一些事来帮助你”的心态,慈悲行为就是这么来的。但其中有一点微妙的差别需要注意,那就是,我们应该表达的是“愿意帮助的善意”,而非“过失在我的愧疚”。
我们可以比较这两句话:“对不起,这件事办砸了。”“很遗憾,这件事没成功。”
仔细想想我们就会发现,“遗憾”是因为对方会难过,所以我们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觉得自己也不开心;“对不起”则是因为这件事没做成,我们也有责任。前一句话,对方马上就可以抓住话柄,说一句:“事到如今,你光说对不起有什么用?接下来,说说看,你要怎么办吧。”但后一句话,对方顺着语境,话锋往往很自然地就会变成:“那现在我该怎么办?”
传递坏消息时,最好是在一个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空间,而且最好是先跟对方一起坐下来。别着急,要表露出一种态度,那就是:“没关系,我可以在这里一直陪着你,耐心帮你解答问题。”但分寸重于一切,任何越界的行为都有可能节外生枝。
在电影《在云端》中,由乔治·克鲁尼饰演的“解雇专家”就深谙此道。每单业务,他都拒绝使用视频工具进行远程解雇,而是坚持亲自飞去需要裁员的客户公司,与被裁员工面对面沟通,但绝不多说一句不该说的话,既从容地尽到了陪伴的义务,又不至于因为贸然给出建议而旁生枝节。
(王世全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一书,王 原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