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款利率降低的原因
最近一段时间,各大银行都在下调存款利率。部分中小银行甚至出现了“极致倒挂”现象,比如新疆库尔勒富民村镇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是2%,而5年期利率却只有1.95%。
2025年年初,招商银行也出现过这样的“倒挂”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银行两个重要的心思:一是银行觉得中长期利率将持续下行,所以通过压低长期存款利率,来规避未来的利息支出风险;二是银行在贷款需求疲软时,更倾向于获取短期灵活资金,不鼓励大家存长期。我们如果把资金看成一种特殊的商品,那么影响这种商品价格的就是利率,而利率越来越低的核心原因,自然也是供过于求,资金产能过剩。
这种资金的产能过剩,反映在市场上是两类现象:一方面,是存款规模指数级膨胀,大家在不断存钱;另一方面,则是融资需求减少。资金的需求方自然就是想要贷款的各类企业和居民,企业融资主要是为了扩大生产,居民融资的主要原因则是买房。在当前产能过剩和房地产行业萎靡的环境下,这两类融资其实都遇到了瓶颈,甚至最近又出现了大面积的提前还贷现象,所以资金需求也就减弱了。
这些现象导致了什么结果呢?就是大量资金淤积在金融体系中沉淀空转,居民和企业不愿意把钱拿出来消费和投资,市场上缺乏“活钱”,整个经济运转自然会更加困难。以前是增加大量的货币供应来维持市场运转,但现在货币总量已经很大了,有相当一部分钱在空转,因此再增大货币量,意义不大,现在是要通过调节利率,引导钱走出银行。所以政策就是要通过降低利率,减少资金在银行沉淀的收益,好“逼”着大家别这么爱存钱,让钱进入市场中流通,让一个人的消费和投资,成为另一个人的收入。
“零利率时代”到来的影响
这些变化的背后,其实是“零利率时代”正在加速撞向我们每一个人,这是一种长期的整体性趋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背后有4个原因。第一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率越高,利率中枢,就是利率的核心水平越低。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老年人往往是最大的存款群体,中年人和年轻人则是贷款的主力。从目前中国的人口趋势来看,作为资金供给方和保守投资者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而作为资金需求方和消费主力的年轻人可能越来越少,这势必会带来房地产等产业的下行,以及经济增速换挡,进而导致利率下降。
第二个原因是去杠杆的时代大趋势。加杠杆大概就可以理解为多举债借钱,政府还有较大的加杠杆空间,所以政府在加大发行国债力度。未来很可能出现“中央主动加杠杆+地方被动去杠杆”的二元模式,中央要通过特别国债、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实现杠杆转移。反映在利率层面,10年期国债利率,也就是我们的长期利率,会持续降低。
第三个原因是资本回报率的下降。持续降息的背后,是全社会的资本回报率在整体性地降低。打个比方,以前办工厂,利润有10%,所以大家愿意以5%的贷款利率去借钱来扩大生产;而现在利润只有2%,市场也已经饱和,所以大家不太愿意借钱去生产了,利率也就“被动降低”了。这些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是我们过去那套以生产投资为核心的经济驱动方式需要改变了,要从生产投资驱动,转向消费和创新驱动,什么时候实现了,什么时候利率自然就能回升。
第四个原因是资产和劳动的回报率差距在拉大。在低利率时代,央行释放出来的资金往往不会均匀地流入实体经济,而是会优先抬高资产价格,资产增值带来的收益可能远高于工资的增长,资产和劳动的回报率不同。而富裕群体往往拥有更多的资产,普通劳动者还是以工资收入为主,因此背后回报率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零利率会对我们的财富和社会产生哪些更直接的影响呢?
第一,财富逻辑重构。零利率的出现,本质上是传统经济模式的动能减弱。过去依靠投资和债务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接近极限,这也标志着经济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本配置的效率将取代规模扩张,成为核心命题。资金不再盲目涌入传统行业,而是会向两类领域集中:一类是技术突破型领域,主要是科技产业,这类产业能创造新的需求;另一类是现金流稳定型领域,比如公用事业、高股息资产,这类资产能抵御低利率环境下的收益萎缩风险。与此同时,在政策层面会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通过财政贴息、产业基金等方式,把淤积的存款,定向导入战略性行业。但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传统行业的衰退会加剧就业压力,而新兴产业的成长也需要时间。
第二,社会逻辑重构。在零利率环境下,货币宽松会抬高优质资产的价格,但大家的工资增长跟优质资产的增值相比,差距会被拉大。这就有可能导致“低欲望社会”,消费降级和延迟婚育可能成为普遍选择,进一步拖累内需。所以这个时期非常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导,让政府通过强化二次分配,来缓解结构性矛盾,同时加大教育和医疗等的保障性投入,来维持社会稳定,刺激新的需求。
我们应该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微观方面,着眼点是个人财务。第一,优化资产配置:适当增加预防性存款,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增配债券、股票、黄金等资产;第二,调整收入结构:打造主业求稳+副业增收+资产性被动收入的结构,不要押注单一收入来源或者单一雇主;第三,控制负债:保留低息贷款,清理高息负债,看情况进行贷款置换。
其次是中观方面,着眼点是行业趋势。第一,远离传统制造、高杠杆和衰退的行业,比如地产、钢铁等行业;第二,布局增长赛道,这部分科技产业偏多,不是说转就能转的,但未来特色高端服务、低空经济、银发经济,可能更普适一些,这些领域受益于消费和技术的变化以及人口结构变化,更有前景;第三,谋划职业发展,建议多向技术研发、专业服务、关键业务等岗位靠拢,避免行政后勤和普通生产岗,总之不要是容易被裁的岗位。
最后是宏观方面,着眼点是政策机遇。第一,把握财政红利,可以多关注数字基建、产业数字化、城市更新、两重项目等机会,在这些高确定性的赛道里分一杯羹;第二,对于经营企业的人来说,利用低成本资金做研发创新,或者在增量领域扩大规模,但要警惕过度加杠杆;第三,防范产业变化,高杠杆+低效的产业和企业,未来会更容易被淘汰,拥有核心技术或稳定现金流的产业和企业会生存得更好,而拥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是大多数普通人最好的选择。
(康 康摘自“得到”App,毕力格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