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甘口

读大学的时候,在某节温病学的课堂上,教授说:“我开药方,十分注重口感。”教授诙谐的语气,让我觉得他这么说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当时并未细细品味这句话。

工作以后,我利用所学的知识,努力给病人开自认为功效最好的药。有病人皱着眉头诉苦:“药太苦了,吃不下!”

自此以后,我开方子也开始注重口感,尤其当面对的患者是孩童时,更是反复斟酌。我用心去了解每种草药的“味”,在对症下药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口感较好的。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相对而言口感较好的汤药,病人会心甘情愿地喝下,而且不容易引起呕吐,疗效一般会更理想。

同样,我原本不甚理解张仲景的方子里为何总列有数颗大枣。对于这种看似可有可无的药,我之前总是忽略。在关注药的口感以后,我给一个5岁的孩子开的方子中加了大枣。这个孩子来复诊时,笑嘻嘻地望着我说“药甜甜的”。古代医家在方子中加入大枣,不但是为了扶持正气,更是为了使汤药甘甜啊。

前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朋友阿思向我倾诉,说她的母亲住院了。她的母亲本就患有癌症,当下又得了流感,病情比较严重。那时,她与母亲正处于很深的矛盾中。矛盾的缘由是她的母亲认为她男友家太远,试图阻止她结婚。为此她与母亲大闹了一场。

从医数年的经验告诉我,阿思的母亲有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了。平心而论,她母亲的行为确实欠妥。但人之生死是不可逆的,阿思此时要是没去陪伴,日后极可能会因没有陪母亲共度她最后的时光而悔恨终生。可是,要如何让她接纳我的建议呢?

我想起了开方子的经验,便对阿思说:“你妈妈这么做确实令人很难受。换作是我,我也不想面对她。”我告诉她,她的感受很正常,没有必要自责。我和她聊了许久,聊到作为单亲家庭,多年以来她们母女间的相伴与争吵,聊到人性的多面性,又聊到生命的脆弱。最后,我说:“我觉得,你还是回去一趟比较好。”她没再说话。

一个星期后,阿思发来消息:“我该如何感谢你?那晚和你聊完天后,我第二天早上就坐上了回家的高铁。妈妈终于等到了我,如释重负。她看着我笑,和我讲话。昨天,妈妈走了。真的很庆幸,我做了应该做的事,没有留下遗憾。”

此番经历后,我想,那句古话也可以换成:良药“甘”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行。

(乐 知摘自《扬子晚报》2025年4月22日)